| 討論因信成義╱稱義問題 |
| 基督徒合一研討會 |
| (2011年11月29日) |
|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合一與教會關係委員會及天主教基督徒合一委員會合辦,題為「Justification & the Mystery of Salvation」(恩與情,主愛道成身;義與信,世人沾聖恩)的基督徒合一研討會,已於十一月廿七日下午假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舉行,由天主教聖神修院神學部主任蔡惠民神父、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戴浩輝牧師主講,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長盧龍光牧師回應,逾四十人出席。講員先後就「因信稱義╱成義」此一信仰中心分享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見解。蔡惠民指出天主教重視人在信主後本質上的轉變,並以外顯行為證明;戴浩輝則強調那得稱為義者同時是罪人。 天主教重視本質的轉化與提升 蔡惠民認為人的得救完全因著上主,天主教會與信義宗對「恩寵╱恩典」的爭論主要是因為彼此在不同角度發言。天主教會自中世紀以來開始引入亞里士多德思想作為神學反思的整理系統,「人的得救是本質上的提升,並有份於上主的超越」性;但因宗教改革時馬丁路德重視上主與人的關係,因此形成分歧。 蔡惠民指出,因信徒自願接受恩寵所獲的聖化與革新,因此人能由不義成為義人,轉向上主並領受寬恕。「得到上主寬恕者,因其與基督結合,行為就有超越的品質,外顯的行為證明其內在的本質已經轉化。」人成義後可能會繼續受欲望影響,以致有罪的行為並與上主的神性脫離,因此須以聖禮復義,但天主教並不以欲望為罪。 《因信稱義聯合聲明》的多點共識 戴浩輝認為,雖然《因信稱義聯合聲明》已十二週年,其中提及天主教與信義宗在因信稱義問題上的共同與分歧,「可是在教會中並無特別認真理解,二○○ 七年教廷信理部更看其他基督教會為非教會。」在天主教天特會議中指出得稱為義者的貪欲不再是真罪,但信義宗信條則指是罪,「問題重點在於『罪』字,兩教會對此有不同理解。」他指出,信義宗在此並不否定人會犯罪,「但這罪惡不再使人與上主隔絕,罪是『已受控制』的罪,因此雖然兩教會對罪有不同理解,但其意見是相同的。」他說,雖然天主教強調行為上的罪,但其不否認罪的傾向,這點是有違上主造人的原意。「若有人刻意與上主分離,雖然後來回轉守律法,仍要接受宣赦和復和聖禮中的平安──這平安是上主在基督裡的作為。」 由此,戴浩輝指出兩教會的共識:「反對上主」的自發本質仍在得稱為義者身上、此自發本質不一定在每個人身上行出來、此自發本質不促使其與上主分離。他又盼望聲明能成為基督新教和天主教的起點,明白兩個信仰的關係,以彼此合作、共融。 差異不帶來彼此拒絕 盧龍光指出循道衛理宗是首個支持的宗派。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因歷史因素,一方面延續聖公會傳統,另一方面有所差異,又肯定信義宗的傳統,因此從二○○六年世界循道衛理大會簽署的「循道衛理立場書」(Methodist Statement)可見其中間路線。例如原罪的問題,路德強調原罪,但循道衛理宗同時強調預設恩典,「上主的恩典並不因為原罪而完全抹煞,人能因上主的恩典與祂復和。」循道衛理強調稱義、成聖不能分割,而信心和愛亦不能分割。他又期望,教會在歷史上因人類的有限、無可避免的意外使耶穌的身體分裂,「但這個差異不能成為彼此拒絕、傷害合一的理由,盼望這些文件能帶來基督的合一,帶來實質的影響。」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11.11.29) |
| 新聞照片:
|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