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自主 VS 「蛇齋餅糭」 |
| 研討會論社會運動與議會參與 |
| (2011年11月16日) |
|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區議會選舉的檢討個多星期來成了社會話題。香港基督徒學會選了仍較少討論的課題「社會運動與議會參與」,請來幾位議會內外的社會運動組織者,思考在區議會推動社會運動的種種。講者包括新民主同盟成員范國威、民主黨成員區諾軒、土地正義聯盟成員王浩賢、FM101成員周諾恆。研討會已於11月16日舉行,約四十人出席。 范國威:地區工作推動居民社會參與 剛成功競選連任、擔任區議員超過十年的范國威,分析以區議會作據點推動社會運動的優勝劣敗:「優點除了資源優勢外,地區工作也有助推動居民不同層次的社會參與。最基本就是更有效令居民獲得切身和各種社會議題資訊;進一步就是可以推動居民參與集體行動,如七一遊行;再來就是居民持續參與社區工作,如成為義工;而最終的社區工作層次,就是居民可由苦主成為持份者,自己在地區成為意見領袖和組織者。」 至於局限,他指出社區工作不少都很零碎,議員很易被工作「沒頂」:「如果議員沒掌握組織居民技巧,只能做到地區『蟻工』的層面。」 區諾軒:區議員可作中介者角色 現年廿四歲、剛剛成功當選的區諾軒分享道﹕「我們關心社會運動的一眾,總認為社會問題很多,但落到區發現街坊關心完全不同。」他希望由零做起,把全港層面的議題,例如遞補機制,藉社區工作之便介紹街坊。他又指出,社區工作也面對建制派比較保守的手法,包括「蛇齋餅糭」(指建制派恆常給予街坊的廉價甚至免費福利),卻對社區問題小修小補、以及淡化政治議題。 區諾軒提出區議員的中介者角色,就是以近似社工的組織方式組織居民。他舉出擅長組織居民運動的街工(街坊工友服務處),經常能協助街坊在遇到問題時組織起來,並由區議員作中介幫忙約見官員。 至於局限,區諾軒分析區議會只是諮詢架構,其實沒實權影響社區政策。另一方面,民意有時與較進步的社會運動價值也有出入:「例如有街坊問我外傭申請居港權立場,很快他也說『跟葉劉淑儀叫人大釋法啦』。」他又認為區議員工作不應只為幾座樓,應有地區的視野做社區工作。 周諾恆:議會延續社會結構問題 在FM101頻道推動民間廣播的周諾恆,亦在社民連的陶君行議員辦事處職員任職半年。他提出了有關議會的質疑:「議會總有選票考慮,要貼近民意而跟隨主流。但香港的關鍵問題是社會受資產階級壟斷。若不反抗,而只靠議會工作小修小補,只是維護了建制。」 他引述了在議員辦事處任職其間,建制派在該區特別「重手」於社區福利:「建制派在別的社區派月餅是逐個派,在該區是整盒派;甚至成立組織專門賣十元奶粉﹔再來竟派發海洋公園免費門券,以致有小朋友來罵我為甚麼沒票派。」他指出區議員和居民是顧客和服務提供的消費關係,對民粹沒抵抗力。他也質疑區議員中介者的果效,指出推動居民見官也不能改變結構問題,而同時民建聯年青的成員也掌握了這種模式。 王浩賢:讓民主在社區生活化 王浩賢今年首次參與區議會選舉。他介紹土地正義聯盟(土盟)的理念:「土盟早在區會選舉前已成立。面對社工專業化而把社區問題個人化,以及代議政制的局限,我們希望做基進社區工作,就是社區民主,也就是與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民主。」至於土盟以及王浩賢參選,是希望藉區選令他們的社區工作議題和方式,更易成為焦點。 王浩賢比較著強調在交談貼近居民關注,再導向規劃、自主等理念:「居民有權參與市區建設,也有權享受本區空間。」他如此跟街坊分享。他指出因社區自主的說法對街坊來說算新鮮,而且有願景,再加上他參與的正街也面對重建和社區建設高檔化的問題,因此街坊反應不錯。 政黨、區議會、區議分區太散 台下參與者提問,政黨和區議會、以及各區議會之間,有否合作關係去推動地區工作。范國威指出,以上模式是很有效的地區工作策略,例如樹木管理的問題,就可以結合在不同區議會的黨員,跨區議會跟進;然後再發上立法會跟進,推動議題的政治基礎就更堅實。他指現時大政黨的立法會議員,只視區議員個別的席位是選舉的「庄腳」或據點,是不重視區議會,沒發揮黨團、立法會、跨區議會的協同效應。 主持談到區選分區太散,以至社區工作也零散化的問題。范國威指出遠因,是中層議會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解散了,民意代表不能在全港社區從宏觀處使用財政自主權和人事任命權。因此社區工作的傾向,大幅傾斜成為從前被戲稱「街佬」的做法,就是由建制派訓練出來的上一代社區工作者,強調溫情、服務街坊、民主和民生分割的社區服務模式。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11.11.16) |
| 新聞照片:
|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