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紹光:從拯救界定教會本質 |
| 「教會失序?!」專題講座 |
| (2011年11月15日) |
|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由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遙距教育課程主辦「教會失序?!──從三一上帝的拯救活動思考教會的本性」專題講座已於十一月十二日在該院應用神學教育中心舉行,由該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鄧紹光博士主講,逾七十人出席。 應以上帝的格局理解教會賣點 鄧紹光認為不少教會的事奉只有「做」,忘記教會的性質和身份,因而離開上帝的秩序,「結果教會只思考事工是否暢順、如何分配資源、計劃是否周詳、動員能力是否足夠,可是這些都是坊間管理學、心理學、社會人類學的框架,每每要思考事工和教會的賣點,以『顧客』主導心態作指引,而非從信仰尋找吸引之處。」 自然神論(Deism)亦影響教會理解事奉。自然神論認為上帝創造世界以後,世界就會按既定規律運轉,「教會也似乎在自行運作之中,抽離了上帝持續的拯救行動。可是教會的任何部份都應有上帝的介入,但教會沒有讓上帝介入,於是這人的群體自然會援引人的學科,我們就要反思上帝的位置何在。」 從終末論來說,「天國」是教會的目的,教會因此不能抽離拯救過程,「因為拯救不是停留在教會,而有國度成為目的,在這個『國度與教會』的關係中教會應更認識及重新檢視其性質為何,若過份抽離就會約化成人的群體。」他認為教會在思考如何「營運」時,更要反思前提:「上帝是誰?祂的工作為何?祂在教會事工的位置和角色何在?」教會要認識這前提,就應在上帝的格局理解,否則其所建立的就非上帝喜悅的教會。 教會需恆常更新與上帝的關係 在使徒行傳中,教會由上帝所建立,「可是教會不止有人聚集,更是聖靈在耶穌基督中工作,耶穌基督升天後在未信和已信的人中間。」因此教會的出現絕不能沒有耶穌基督,聖靈的出現就是為了認信,「沒有聖靈和耶穌基督就沒有教會。」從使徒行傳中彼得重提舊約中指向耶穌基督的經文,可見即使耶穌基督已經升天,但仍需以宣講見證耶穌基督,而聖靈會同步工作。於是,「教會不止是人群的組織,而是三一上帝的工作,這正是教會的應有賣點。」 「教會」的意思其實是信仰群體,在改教時期馬丁路德認為「信仰群體由上帝話語創造而成」。從約四耶穌基督與撒馬利亞婦人談道中,可見若沒有恆常在耶穌基督和聖靈中,教會就不是在上帝旨意裡建立肢體,也沒有幫助肢體與上帝復和。「教會必然恆常更新自己與上帝的關係,而非強調信主一刻,乃要返回上帝的過程。」 舊約有不少提及以色列人的篇幅,由亞伯拉罕此一特例開始,記述其家庭以致民族獲拯救的過程,而律法正是生命之道,提供具體的生活方向,以守律法建立信仰群體的生命。列邦看見以色列人與眾不同,就會歸向耶和華。耶穌本身就是真理和律法的具體展現,是活出真理者的楷模,也是教會應該追隨的榜樣。「可是現在教會理解耶穌基督,反而將具體生命化約無血無肉的原則,再次變成舊約的律法。」因此,信仰群體應重溫福音書中耶穌基督的具體生命。 鄧紹光直言教會職事不能離開宣講福音書中的故事,教會也在這故事中得改變、更新,進入其故事之中。即使新舊約和現時的處境不一,但教會的任務理應相同,「這不能停留在舊約的群體或新約的耶穌基督,而是指向新天新地。教會見證將來有更美的世界,在困難處境中亦將有不一樣的將來,就不會固步自封,而是活出生命,看到不一樣的將來。當下的教會並不圓滿,正在不斷更新的過程之中。我們想教會變成怎樣,也要思考我們的行動會使教會變成怎樣,能否成為合上帝心意的群體。」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11.11.15) |
| 新聞照片:
|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