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舊約,基督徒可能跟你不太熟
舊約對於基督教神學是否是必要的?在系統神學的建構中,舊約是否應被更多納入考量?
(2025年06月02日)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

(作者 Caleb Lindgren)你是否曾覺得「牧師老是講那幾段」常見的經文?或是神學家「總是引用福音書和保羅書信」,卻很少提及舊約?


根據一項針對系統神學書籍中最常被引用的100段經文的研究,你的感覺大概沒錯。


這項研究由旗下擁有Logos聖經軟體的機構Faithlife進行,他們檢視了超過300本系統神學著作、共計83萬多段聖經經文,整理出最常被引用的前100段經文。


結果並不令人意外:新約聖經被引用的次數遠高於舊約,尤其保羅書信的出現頻率極高。《約翰福音》、《馬太福音》和《希伯來書》也是神學著作中常引用的書卷。相較之下,在這份前100名的榜單中,來自舊約的經文只有9節——其中有8節出自《創世記》,另外1節來自《以賽亞書》。


像《歷代志上》、《歷代志下》及《以斯拉記》等書卷幾乎未被引用;整體而言,舊約中的歷史書在系統神學中幾乎無人問津。智慧文學和先知書的情況稍微好一點,摩西五經的情況也略勝一籌,但最終,只有《創世記》和《以賽亞書》擠進前ㄧ百名。


某些書卷幾乎每一節經文都曾被某位神學家引用過。例如,《羅馬書》和《哥林多前書》中的每一節經文都有被引用至少一次。但聖經中也有一些篇幅「完全沒有被引用過」,例如《創世記》第5章及第10章的部分內容、《歷代志上》的家譜段落,甚至還包括《馬太福音》中的某些部分。


Logos使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掃描其資料庫中的所有系統神學資源,彙整所有被引用的經文,並依照引用頻率進行排名,製作出這份前100名經文名單。


Logos同時也在每一個被引用的經文上標註其所涉及的教義主題,並整理出各大教義領域 (如基督論、聖靈論、救恩論、末世論、正統神論) 引用聖經頻率最高的前五段經文。在正統神論 (theology proper) 之後,基督論 (Christology) 是引用聖經經文第二多的教義。其引用最多次的經文是《約翰福音》1:14,總共引用了449次。相較之下,神學家們在探討末世論 (eschatology) 及鬼魔論 (demonology) 時,引用聖經經文的頻率則非常低。


這一方面或可歸因於經文本身的數量及明確程度的差異;但將各類教義 (主題) 引用經文的頻率相互比較後,也值得神學研究者進一步思考:基督論及救恩論引用聖經的頻率如此高,是否顯示這些主題在聖經中的重要性,或只是因為神學家特別關注這些領域?抑或兩者兼有?


最令人玩味 (甚至可能讓人不安) 的是,在整份榜單中,舊約的存在感極為薄弱。這不禁讓人反思:舊約對於基督教神學是否是必要的?在系統神學的建構中,舊約是否應被更多納入考量?




 


在系統神學中,如此高度集中地偏好特定經文 (尤其是新約聖經),會帶來什麼樣的問題?本刊就此問題邀請多位神學家發表看法。


 




 


范胡澤 (Kevin Vanhoozer),三一福音神學院 (TEDs) 系統神學教授:


我很高興看到《馬太福音》28章19節位居系統神學引用榜首。這節經文提到了三位一體的教義,並將人們指向宣教。不過我很驚訝《出埃及記》34章6-7節竟未進入前一百名。這段經文美妙地揭示了上帝的性格,並且它本身是整本聖經中被聖經人物引用次數最多的經文。所以,有志於從事系統神學研究的人,是否該嚴肅看待這類大數據所呈現的結果呢?我希望每位熟悉聖經的神學家都能知道三件事:


一、知道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各項教義最關鍵的聖經宣告 (經文內容本身很重要)。


二、知道如何在更大的文學脈絡中閱讀個別經文,並注意不同文學體裁在神學上的獨特呈現方式 (聖經整體的上下文同樣重要)。


三、明白聖經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卷書都是救贖歷史大戲的一部分,而聖經整體所呈現的意義大於各部分的總和 (上帝整全的旨意非常重要) 。


季納 (Craig Keener),阿斯伯里神學院 (ATS) 新約教授:


為特定教義強調特定經文是有其道理的。但當我們檢視整體經文引用的分布時,「拼貼式引用經文」的風險就變得更加明顯了 (proof-texting,將經文或文本片段斷章取義地引用,以此來支持某個特定觀點或立場,忽略或扭曲了原文的完整含義和上下文)」。而前一百名經文裡幾乎沒有出現《雅各書》,可能反映了馬丁路德提出的「信仰類比」對人們的解經所帶來的影響。



信仰類比 (analogy of faith) 釋經原則:在解釋聖經經文時,以聖經整體教導的內容為基礎,確保解釋及聖經的教義保持一致。在某種教義框架下解釋個別經文,特別是以「因信稱義」這個教義為中心來解讀整本聖經時,忽略《雅各書》的教導便很常見。



但比這個現象更令人震驚的,是前一百名經文裡,舊約除了《創世記》之外,竟只出現了一節經文——要知道,舊約占了整本聖經的四分之三。問題的部分根源,可能在於系統神學傳統上採用的教義分類方式。


確實,許多傳統分類當然是不可或缺的:正統神論、基督論、聖靈論、救恩論等等;但也有不少聖經中極為重要的主題,卻從未被視作獨立的神學研究範疇,例如人際關係 (如友情、家庭)、經濟公義、宣教使命⋯⋯等。當神學僅從傳統的分類出發時,就容易忽略聖經大量的信息,因此難怪有這麼多經文不常被引用/研究討論。


約翰·史塔克豪斯 (John G. Stackhouse),克蘭多大學 (Crandall University) 宗教研究系主任:


考慮到現今出版的系統神學書籍的範圍,以及這些神學家通常針對的讀者群,可以預期有三個主題在研究數量及重視程度上會明顯地被忽視:聖靈、教會 (及其聖禮),和所謂的基督徒的文化使命——包括「追求公義」作為實踐沙龍 (shalom,即整全的平安) 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像這樣於神學研究上的忽略,同樣成了我們在實際的基督徒生活裡看到的情況。


此外,鑒於「預定論」在現代西方新教正統神學中如此受到關注,相關經文自然也會被特別強調。最後,由於系統神學這門學科本身強烈偏向抽象思辨,也就不奇怪為什麼聖經中最抽象的作者——保羅——會被視為重中之重。然而,聖經整體的架構本質上是一個敘事故事,保羅自己也常引用聖經敘事——所以神學家們對實際聖經事件的引用次數如此之低,確實令人驚訝。


這也讓人不禁好奇:隨著未來的重洗派、五旬節派、非洲、拉丁美洲及亞洲的神學研究日益蓬勃發展 (願上帝如此成就),他們會強調哪些方向的神學呢?


邁克爾·伯德 (Michael Bird) ,里德利學院 (Ridley College學術副院長


我對舊約在多數系統神學中所佔篇幅之少,感到既有趣也有點憂心。雖然可以理解新約的引用較多,但即使如此,我原本仍預期舊約會被適度引用——畢竟,新約本身就充滿了對舊約的引用和呼應。例如《詩篇》,尤其是110、2、118和16篇,其實就為使徒講道提供了結構性的基礎,但《詩篇》在這份報告中幾乎完全沒出現。我從這一事實得到的提醒是:系統神學家需要花更多時間在聖經神學上,尤其是學習舊約聖經神學。


邁克爾·艾倫 (Michael Allen) ,改革宗神學院 (RTS) 學術院長及系統及歷史神學副教授


我們當然不該太過倉促地下結論,但若不藉由Logos這份研究來省思我們的神學原則及實踐榜樣,就太可惜了。


儘管如此,像《申命記》6章4-5節、《出埃及記》3章14節、34章6-7節等經文居然連前十名都沒擠進 (更別說前一百名),實在令人很震驚。此外,《詩篇》在引用上的邊緣化也非常明顯,《雅歌》更是幾乎完全缺席——這都很耐人尋味。如果這些缺席確實反映出這些經文在基督教神學中實質上的缺席,我們的處境實在堪慮。


耶穌宣講福音,是從永恆出發、植根於上帝與以色列之間聖約經綸的背景。因此,若我們的詮釋不符合整全的正典,就不可能是真正以基督為中心。出於教學上的理由,我們當然可以從聖經的起頭或結尾開始,但我們必須知道,唯有放在上帝與以色列相交的歷史中,耶穌的出現才得以作為那個奧祕且恰當的意義高峰。


威廉·端力斯 (William Dyrness) ,富勒神學院神學及文化教授


這份統計數據其實無法代表多數世界教會 (Majority-World Church,也就是西方神學傳統之外的神學研究) 及其他少數群體的聲音,這些聲音不是被忽略,就是被大幅低估。


在這個快速變動及全球化的時代,生活不斷湧現許多新議題——尤其是與脆弱群體 (如移民、必須在家鄉隱藏信仰的基督徒) 息息相關的議題——但這些問題往往未在我們所承繼的西方神學中得到處理。這正是詹寧斯 (Willie Jennings) 在其著作《基督教的想像力》(The Christian Imagination) 中深刻地指出的現象。這意味著,我們不自覺地採用了某種聖經詮釋學,偏好那些西方傳統上視為經典神學依據的經文,缺乏對那些長期被忽略的經文敞開的心胸。


我的非洲學生常讓我感到驚訝,他們竟能從聖經裡的家譜汲取豐富的神學意義——那些經文往往對我們的西方神學貢獻甚微。但對他們而言,這些族譜正是一種明顯的證據:這些 (信仰) 內容是經過祖先長久時間以來印證並接納的聖言。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