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講座談現況與挑戰 政策落實保新住民子女權益 |
(2024年11月18日) |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邱國榮台北報導】財團法人社教文化基金會於11月16日舉辦「新二代·新世代——新住民子女教育系列講座」第二場,主題聚焦「語言學習與教育政策」。講座邀請馬來西亞華裔的立法委員羅美玲、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理事吳羿霆、國小特教老師許育甄,共同探討新住民子女教育的現況與挑戰。 羅美玲表示,目前台灣新住民超過60萬人,其中來自東南亞的占比達35.62%,以越南、印尼及菲律賓為主要來源國。她指出,儘管教育部於108課綱將東南亞七國語言納入課綱,並推動「新住民教育揚才計畫」,語言學習仍面臨師資不足及偏遠地區推廣難度高等挑戰。 羅美玲強調,新住民語言教育不僅促進語言傳承,更有助於新住民子女建立自我認同。她回憶過去許多新住民子女因社會歧視不願學習母語,甚至隱瞞母親的背景。透過教育政策的推行,現今學生逐漸願意接納並學習母親的文化與語言。然而,她提到中央的政策推動與地方執行間的落差,導致部分學校未能有效設置相關機制,使語言教師的專業無法充分發揮。 羅美玲指出,今年7月通過的《新住民基本法》,是整合以往分散於各部會政策的重要一步。然而,由於新住民來自不同國籍,法律適用範圍複雜,政策整合仍面臨挑戰。例如港澳的新住民及中國的新住民適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而其他國籍的新住民則歸屬於《國籍法》與《入出國移民法》。這些法律基礎不同,使得統一規範在基本法內,在現實上恐會面臨困難。 羅美玲呼籲社會各界共同支持新住民教育與權益推動,並期待透過政策落實,讓新住民子女在多元文化中茁壯成長,為台灣社會注入更多可能性與文化融合的力量。而身為國小特教老師的許育甄與泰語教師的吳羿霆,則分別詳述自身經歷,並從教育現場出發,探索新住民子女的挑戰與自我價值。 許育甄表示,她是越南新二代,透過文學創作重新審視自身身份,進一步喚醒自我認同。她表示,成長過程中的細微歧視讓她開始意識到教育對新住民子女的重要性。作為特教老師,她觀察到新住民子女的學習能力與家庭資源密切相關,偏鄉地區資源匱乏的現象更突顯政策落實的重要性。她分享教育現場的感人故事,證明教育支持對特教生與新住民子女的影響深遠。她認為,教師的愛與支持,是孩子們找到自信的關鍵。 吳羿霆則是泰國新二代,她將泰語教學視為推動文化交流與認同的重要橋樑。她表示,泰語是文化的載體,也是認同的象徵。她希望透過教學,幫助更多人了解並珍視多元文化。她也點出新住民語文教育的不足,包括師資短缺與教師待遇問題。她呼籲政府改善教師薪酬與支援機制,並強調多元文化教育對學生的價值,「只有留住教師,才能真正讓新住民語文教育長久發展。」(攝影/邱國榮) |
新聞照片:
|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