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中會青年輔導培訓 暢談文化與性別議題
(2024年11月11日)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林婉婷屏東報導】Payuan(排灣)中會青年事工部舉辦「青年輔導培訓」,於11月9日在Kaidi(楓林)教會登場。這次培訓安排兩場專講,上午聚焦在「福音與文化」,邀請退休牧師Masegeseg Zengrur Gadu(童春發)演講、Iziuci i Vecekadan(中村)教會執事周珍玲實務分享;下午則與性別公義部合作,邀請勵馨基金會屏東分事務所志工督導周志漁談性別角色、性別暴力、性別友善等議題。

專題開始前的開會禮拜,由Tjailjaking(賽嘉)教會執事、青年部部員Asiyan Karangiyan(阿希鴦・卡壤以漾)引用以賽亞書66章2節、以「愛可以長久收藏」為題分享信息;禮拜後由青年部部長Gusiyu Pakedavai(左恩平)介紹和歡迎與會牧者、青年們。

在第一場專講中,Masegeseg Zengrur Gadu點出,排灣族的文化特質是「重視集體」,不講求個人主義,重視分擔、分享。而生物多樣又美麗的台灣是原住民族文化的母體,孕育出豐富的信仰、故事、語言、藝術等內涵;他盼望青年們努力學習,讓族群的傳統智慧能傳承、成為生命的養分。

針對恢復傳統信仰、傳統祭祀的「復振」聲音,他提醒應先思考要恢復什麼,且是否對傳統文化有透徹、真實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直接借用非原住民族的祭祀,甚至其他族群、部落的儀式。Masegeseg Zengrur Gadu也以原住民圍成圓圈跳舞時常保有「缺口」、形成「有缺口的圓」來勉勵青年看重文化內涵,強調在這場舞蹈裡,每個人都被邀請、都被看重,那是美麗而壯觀的生命;那個缺口是留下神聖的空間,歡迎更多生命加入來壯大這個的群體。

而曾任三和社區青年會第一任會長的周珍玲則分享經驗。三和社區青年會在2019年成立,考量到部落青年多仍是學生,為減輕負擔,青年會隸屬於社區發展協會,也參與、協助社區事務,但不負責行政、核銷等工作;避免讓青年成為「工具人」。

她提到,很多部落族人其實就是教會信徒,且關心部落是超越教派的共識。三和社區青年會希望能邀請更多「非教會青年」來關心部落事務,因此善用社群媒體的宣傳和號召力量。在下禮拜六、日,三和社區將舉辦遷村70週年論壇和聯合禮拜,展望由年輕世代承先啟後、邁向下一個70週年。

下午的專講中,周志漁提醒,性別暴力不只是「肢體暴力」,其實是金字塔結構、有七個等級。最嚴重、最頂端的是「因為性別而被殺害」,這也是台灣社會普遍不能接受的;然而最底端的性別歧視、恐同、恐跨、有問題言語、物化,第六層的性別刻板印象、不平等待遇,第五層的淡化、接受對某性別暴力等,卻醞釀於日常之中、某日造成暴力激化。

周志漁也延伸談到「家庭暴力」,指出防治法律是為了保護遭受傷害的人,不是為了維繫家庭和諧;破壞家庭關係的不是保護令,是施暴者。周志漁點出,「和好」是關係的和解,但不代表相處方式要恢復如初,也不代表受害者還能接受不當對待。他以路加福音12章2節來呼籲教會面對性別暴力不應採取「保護主義」。

下午的專講中,周志漁提醒,性別暴力不只是「肢體暴力」,其實是金字塔結構、有七個等級。最嚴重、最頂端的是「因為性別而被殺害」,這也是台灣社會普遍不能接受的;然而最底端的性別歧視、恐同、恐跨、有問題言語、物化,第六層的性別刻板印象、不平等待遇,第五層的淡化、接受對某性別暴力等,卻醞釀於日常之中、某日造成暴力激化。

周志漁也延伸談到「家庭暴力」,指出防治法律是為了保護遭受傷害的人,不是為了維繫家庭和諧;破壞家庭關係的不是保護令,是施暴者。周志漁點出,「和好」是關係的和解,但不代表相處方式要恢復如初,也不代表受害者還能接受不當對待。他以路加福音12章2節來呼籲教會面對性別暴力不應採取「保護主義」。  
新聞照片: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