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養受創信徒 劉佩婷籲敏銳傷痛經歷 |
(2024年10月09日) |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採訪:陳穎珩)【時代論壇訊】在華人家庭裡,不少人都有跨代的創傷經歷,影響著他們的精神健康、行為和性格。作為牧者,可以如何牧養有創傷經歷的信徒?教會在此擔當著怎樣的角色?九月三十日,建道神學院輔導系副教授劉佩婷博士於該院一百廿五週年學術研討會,分享「創傷知情」事工及在教會實踐的重要性,指覺察並敏銳創傷已能為受創信徒帶來幫助。 劉佩婷引用文獻及研究,指香港約有七成五的學生,在童年有最少一個逆境成長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如身體或語言暴力及疏忽照顧,當中以父母分居或離婚的個案佔比最多。她又指,創傷是個複雜的題目,當事人未必願意提及和知道如何表達,而牧者也會因不知如何應對,或怕勾起自身經歷,故避免觸及。惟她認為,有創傷經歷的信徒所需要的是重整自己的生命,而牧者則應在其中擔當同行及引導的角色。 「創傷知情」:認識創傷經歷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當牧者不懂得或不敢談及創傷時,又該如何牧養及作同行者?劉佩婷強調「創傷知情」教會及事工的重要性。「創傷知情」指的並非是擁有處理創傷的知識,而是一種態度,和覺察創傷的普遍程度。她分享四個以信仰為基礎的「創傷知情」策略:認識創傷經歷為成長帶來的負面影響,並且有不同途徑帶來復元;從行為和性格辨認有創傷經歷的人;推己及人,以同理心回應有創傷經歷的信徒;竭力防止二次創傷的發生。 惟她補充,現時教會因害怕信徒在表達強烈的情緒時失控,不太鼓勵他們抒發感受,並指這種氣氛是推動「創傷知情」事工的一大阻力。但在創傷經歷愈來愈普遍的年代,她認為面對這種情況是無可避免。牧者即使不懂如何回應有受創信徒的情緒,也需意識到談及創傷的重要性,理解並敏銳於相關經歷後,對他們已是一大幫助。 劉佩婷又指,這是個集體創傷的時代。教會除了關注各項事工外,應考慮將焦點放回信徒的生命本身,牧養並關懷他們。她指,信徒群體應是一個讓經歷創傷信徒能談論及表達傷痛和情緒的地方。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孫靜敏牧師指自己堂會現時開設新小組,服侍有特殊學習需要(SEN)子女的家庭,並提出整全知識的重要性。她分享,自己在牧養這些家庭的時候,發現牧者不止需要足夠的神學知識儲備,在其他方面,如學童實際面臨的學習困難和申請相關支援的方法,也需有一定認識。劉佩婷補充,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子女的家長面對不少壓力,牧者亦應關心他們的精神狀態。 是次學術研討會在九月三十日於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舉行。除了劉佩婷和孫靜敏外,旺角浸信會陳冠成牧師亦有在演講中分享自己在牧養中遇到的困難。 |
新聞照片: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