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爾根譯本作聖經詮釋 反映文本與時代互動
(2024年08月22日)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採訪:謝家誠)【時代論壇訊】希伯來聖經在猶太教的不同譯本,對於舊約研究有何幫助?中國神學研究院聖經科助理教授胡俊鑾博士於一個專題講座,引介了於希伯來聖經研究中相對陌生的他爾根譯本,並講解了其如何補充並豐富讀者對希伯來聖經,乃至當代聖經研究的想像。他指出,橫跨數個世紀的不同他爾根譯本,反映當時猶太社群所面對的社會和文化環境,為了解舊約古代語言提供幫助。

胡俊鑾指出,他爾根譯本的出現,不能脫離於當時猶太人面對的雙語系的處境。他解譯,「他爾根」(Targum)一詞出自亞蘭文,意思是翻譯。他爾根譯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比七十士譯本與武加大譯本更為早期的公元前五世紀中後期(亦即以斯拉──尼希米時期),原因是當時亞蘭語開始在猶太社群中作貿易、外交、行政等用途。到了公元前四至三世紀,亞蘭語成為猶太人的通用語,而希伯來文則漸成為一種古典文學語言。到了公元一世紀,耶路撒冷及聖殿被毀,代表著猶太教失去重要的信仰核心,因而從聖殿中心( temple-centered)的宗教移向以妥拉為中心( torah-centered) 的宗教模式,這也是目前學術界對拉比猶太教(Rabbinic Judaism)出現的解釋。

具詮釋及翻譯功能 成教導載體

他爾根的早期運用,是在會堂崇拜誦經的禮儀。在猶太人被流散後,大致可以分為巴勒斯坦傳統 (Palestinian Tradition)與巴比倫傳統(Babylonian Tradition),前者將五經分為154節,以三年為循環;後者將五經分為48-54節,以每年為循環。胡俊鑾表示,今天在禮儀教會中的三代經課,最早可以追溯到巴勒斯坦傳統。而在猶太傳統中,翻譯被視作教導的載體和詮釋媒介。一般而言,對於理解經文在猶太傳統中有兩個進路,一是Peshat,亦即字面意思(literal meaning),二是Derash,亦即寓意意思 (allegorical meaning)。配合「他爾根」在拉比希伯來文中的動詞tirgem有解釋經文的意思,可以發現「他爾根」本身具備雙重意涵,包含了詮釋或翻譯的雙重性。

在對待翻譯文與聖經原典的方法與態度上,猶太人跟當今的讀者可算是相當不同。胡俊鑾在講解時提到,猶太人在誦讀經文時會有一個「聲明者」(disclaimer),負責宣告亞蘭文翻譯不能代替希伯來聖經。而根據會堂規矩,禮拜誦經環節會進行三次閱讀,兩次是誦讀希伯來文,一次是亞蘭文。胡俊鑾補充,負責讀經的人甚至需要在腦海背熟亞蘭文譯本,不容許在背誦時拿著手寫的抄本,只可以手持希伯來聖經以視其神聖。此外,猶太傳統的原則是,他爾根並非一個獨立的翻譯,不能單獨使用,需要與希伯來聖經一同誦讀和理解。

補充神學觀點 毋損聖經權威

他爾根譯本非全部逐字翻譯,而是添加 (addition)、替換(substitution)和重寫(rewriting )。到講座的後半部份,胡俊鑾帶讀者深入他爾根譯本的世界,其中一個例子便是創世記四章8節的經文。在原有的「該隱與他弟弟亞伯說話」及「二人正在田間時,該隱起來攻擊他弟弟亞伯,把他殺了」之間,加入了一整段的有關福禍觀的討論,去解釋該隱殺掉亞伯的原因:該隱認為世界不是由慈悲創造的,因為他的供物不受喜悅;而亞伯則認為世界是由慈悲所造的,因為他的行為比該隱好,所以他的供物受到喜悅。這樣的「翻譯」對於信徒來說或許非常陌生,但卻反映出翻譯的重要意涵。惟對於他爾根譯本會否影響聖經權威時的回應:「Translation is interpretation(翻譯即詮釋)」。反過來說,所有的詮釋都必定在翻譯原先的文本。

在談及他爾根譯本的發展時,胡俊鑾提到一個重要的發現:相較於其他的譯本,部份他爾根譯本是到公元七至九世紀才完成編纂,所以當中的翻譯深受其所處的時代影響;從一開始的「亞蘭化」到後來的「阿拉伯化」,都反映在他爾根的譯文當中,例如其試圖符合讀者歷史時代的記載或將妥拉概念譯進文本中,這些都是聖經文本跟其所身處的時代與文化的互動。帶著這個眼光,今天的讀者又該如何理解我們的處境跟聖經的關係,這是他爾根譯本所帶出的反思。

講座以「他爾根譯本與舊約詮釋(兼論「拉比釋經」)」為題,由環球聖經公會主辦,於八月十六日在深水埗浸信會舉行,約八十人出席。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