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九培靈研經會首堂談及「去教會化」 黃福光:重複的日常聚會能塑造屬靈生命
(2024年08月01日)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報道:黃心橋 麥嘉殷)【時代論壇訊】第九十六屆港九培靈研經會於今日至八月十日舉行。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副院長(研究)黃福光博士提到,今天平凡的教會聚會就有如守逾越節,不斷重複信仰教導,看似無聊但卻能深化信仰及磨練生命。他指今天有一些「去教會化」的思想,但強調參與聚會的重要。澳洲墨爾本神學院研究院士及高級講師陳廷忠牧師則鼓勵信徒要像亞伯拉罕,在毫無選擇時,選擇順服神。

黃福光引用出十二1-14,並把它分為歷史意義及禮儀教導兩部份,包含了當時的「殺長子之災」事件,以及守逾越節的禮儀。黃福光指,逾越節是紀念神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擺脫了痛苦生活。但在第一次逾越節時,以色列人也是懼怕的,他們擔心若當晚沒有發生第十災──「殺長子之災」,不會被法老釋放;就算第十災發生,也不是好事,因擔心會被法老殺掉,但最後這個可怕的黑夜變成一個喜樂、充滿昐望的夜晚。

守逾越節對以色列人來說,是紀念神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認同自己以色列人、猶太人的身份。但黃福光指,逾越節過後,不是每一天、每一年也如第一次過逾越節時那麼刺激。同樣地,對一般基督徒來說,「我們渴望激情、激動,但平凡的日子卻不是這樣,甚至有時覺得無聊。」但黃福光提醒,平常的生活、崇拜聚會也是塑造我們的性格及栽培屬靈生命。他指,重複紀念節期,有其教導意義,就如猶太人每年紀念逾越節也會重複;基督徒每週參與聚會崇拜,也是重複記念耶穌的復活,重複信仰教導,深化信仰及磨練生命,因此是重要的。

黃福光亦引用林前五7-8,指保羅在此作對比,指逾越節的羔羊就是耶穌基督,耶穌的死等同逾越節羔羊被宰。昔日羔羊的血用作記號,拯救以色列人;對應今天,耶穌的寶血如同那記號,分隔基督徒出來,使我們站在救恩那一邊。

黃福光認為,我們每週的聚會其實像是在慶祝逾越節,同時期盼耶穌基督再來。黃福光又指,今天有一些「去教會化」的思想,有些人對教會不滿,不再參與教會聚會。其實一群人參與教會聚會,就如同一群人慶祝逾越節一樣重要。

以食物紀念當時恐懼與被神拯救

黃福光亦介紹逾越節要吃的三種食物:羔羊、無酵餅及苦菜。他指,逾越節不只是一個開心的慶典,一方面是記得恐懼和苦澀,被神拯救的日子。

羔羊是逾越節中重要的祭品,是代替了以色列的頭生子。黃福光指,神吩咐以色列人要宰殺羔羊,塗抹羔羊的血在門邊,以分別出以色列人與埃及人。黃福光認為,這是一種信心的考驗。要通過考驗便要付出行動,抹羊羔的血在門邊,表明自己相信神的拯救。審判埃及和拯救以色列是同時發生、一線之差的事。

至於無酵餅,雖然聖經沒有清晣解釋無酵餅的意義,但黃福光認為無酵餅代表懼怕與困苦。在申十六3,黃福光指,因為以色列人匆忙離開埃及地,要吃無酵餅。黃福光更指出,「匆忙」實際上有不安、恐懼的意思,而且經文亦以「困苦餅」形容無酵餅。而保羅在新約中以酵比喻罪,食用無酵餅就是離開了罪的生命;過著離開了罪的生活就已是守逾越節。而在逾越節食用苦菜則是為了讓以色列人紀念在埃及時痛苦的日子。

陳廷忠:像亞伯拉罕在毫無選擇時順服神

澳洲墨爾本神學院的陳廷忠牧師在午堂的講道會中選用了創廿二1-14。他指出,過去聖經研究均提到亞伯拉罕「獻」以撒這經文,原文是希伯來文Aqedah這字,有「捆住」的意思,但亞伯拉罕卻沉默,沒有與神有任何對話。

陳廷忠提出須用創世紀敘事的神學架構,來理解亞伯拉罕的經歷,是一個從混亂到整合的神學進程,包括:上帝由天地混沌的狀態,到整合宇宙;創造之美,因罪帶來混亂,罪的混亂就在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和祝福得以解決;聖經之後提到各個人物的敘事──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也是從混亂到最後得到神祝福的歷程。因此,亞伯拉罕獻以撒的經歷,也須按此神學架構來理解,從此亦可發現亞伯拉罕的掙扎。

創世記作者在第十二章和廿二章作首尾呼應,陳廷忠解釋,上帝在創十二1和廿二2均用了「去」(希伯來文Lek-leka)此字,要亞伯拉罕到神指示的地方,但在經文中間,即創十五8、十七17-18,均可看到亞伯拉罕的猶豫。不過,陳廷忠認為,在十二章和廿二章中,「亞伯拉罕的沉默成為一個謎」,並「作出了毫無選擇的選擇來表達他兩次心情」:一、他無法知道目的地的應許是甚麼(十二章);二、他無法理解為何上主要切斷給他兒子的應許(廿二章)。

聖經並沒有詳細描述亞伯拉罕的掙扎,故陳廷忠認為不應以心理學和倫理角度來詮釋,反應理解為「信心的考驗」。他強調,「亞伯拉罕真的做出了毫無選擇的選擇,將先前、現在、將來的生與死,完全放在上主的手裡」。先前,亞伯拉罕認識上帝的應許,若上帝要結束以撒的生命,祂必會有另一個安排,而他不能限制上主的主權。現在(廿二章),他面臨是上帝的命令,最後亞伯拉罕則作出完全順從的選擇。「亞伯拉罕與上帝的對話,漸漸成為沉默的等候神」。陳廷忠認為,「這是信心的最高點,也是信心的要求,超越人的所謂公義和倫理」,因亞伯拉罕相信上帝是公義的神,如在創十八,不會滅掉義人。在將來,亞伯拉罕也學到,上主起初給予的是無條件的應許,但其實是具備順服的條件:人需要順服,神的應許才會成事。「倒頭來,我們要問自己:在面臨選擇時,我們要選擇甚麼?……就算毫無選擇,卻要選擇順服上主。」

陳廷忠指出,在歐洲各地,特別是基督教國家,人民都是堅信上帝,結果漸漸不順服上帝時,提出很多理論,「漸漸淡化基督教」;東方人則會講虔誠和順服,不問為甚麼。他認為兩種都不可取,一方面既要堅信上帝,但也不能盲目服從;要理解上帝是誰,然後順服。

有年輕人到場參與 覺得被提醒

按記者現場觀察,有教會團契、小組相約到現場參加培靈會,亦有不乏年輕人參與。廿一歲的Tony對本報表示,今年參加培靈會是希望能當作提醒。他觀察到,身邊的朋友都會覺得悶而不參加,跟平常聽的佈道會沒甚麼分別,但他去年首次到現場參與,覺得頗有得著,講者的講道貼地且有提醒,故今年再來參加。

今年培靈會主題為「生命的抉擇,上主的救贖」,港九培靈研經會董事會主席樓恩德牧師接受本報訪問時解釋,每年的大會主題是綜合自三位講員的講題,經籌委構思、篩選及討論,最後定出此題目。「為何不提到世界末日、以哈戰爭、哈馬斯和以色列人打仗?這些新聞都會提及,我們則講聖經。」培靈會在網上同時直播,有關片段亦會到八月十五日才下架,雖然如此,樓恩德鼓勵各位會眾到實體參與。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