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探討跨性別議題 黃國維:非二元性別或有性別不安不是罪 |
(2024年07月11日) |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採訪:莫梓朗 時代論壇訊】早前本港一宗跨性別身份證案中,終審法院裁定「政府要求跨性別人士須完成性別重置手術,才可更改身份證性別」的政策違憲。案件引發公眾更關跨性別人士的權益與倫理問題,同時也令信徒思考,香港教會能否適切回應這個議題?明光社的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於六月廿八日以「吾男吾女——性別的變與不變」為題,舉辦了週年研討會,邀請了多位講員分享他們的研究及對相關議題的看法。 精神醫學哲學博士及註冊心理學家張穎思引述外國研究,指出男女腦部結構及活動從嬰兒時期起已有本質上的差異。惟近年的研究指出,男同性戀者的腦部活動與一般女性更相似而女同性戀者的腦部活動亦與一般男性更相似。 新造的人協會總幹事姜雁慈則提到自己接觸到的個案中,有些想接受變性手術的人,背後其實可能因受過一些創傷或與家人關係出現問題,因而希望以另一種身份保護自己或家人。她表示,當接觸到求助個案時不可太快下判斷。「有時候需要接納自己未必好明白到對方,就為自己的限制禱告,試著去理解及關注對方關注的事。」 神形像存在於男女間 反映三位格互動 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黃國維引用安德森(Ray Anderson)的性別神學理論,解釋性別差異的神學意義。他表示,男和女的性差異具有兩極(polarity)和互補(complementarity)的意義,即男女的定義皆依賴對方而無法獨立存在。他引用創世記「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一節經文,指完整的神的形像存在於男女中,彰顯神三個位格之間的互動,這個形像賦予人不因犯罪而被侵犯的尊嚴,並男女之間有愛與團契的關係。 他續指,人作為受造物,身體上的不同為男女最核心的差異,包含了神給予每個人的獨特性,因此人須尊重自己受造的身體。生理上的男女為性別上男性女性的基礎,但非二元性別或有性別不安的人並非犯罪(sin)而是失序(disorder);並非罪人而是世界的罪網下的被罪者,神的形像及其所帶來的尊嚴依然存在於這些人身上。 被問及該如何與跨性別群體同行時,黃國維認為教會應有正確的價值判斷,但不應以此定他人的罪,而是辨識在上帝裡甚麽是好。且即使判斷了不認同非二元性別人士的價值觀,教會亦可以與他們同行。不過,信徒應謹記最後的審判及救贖依然在基督裡,「最重要的在於我、你、他們都在世界的罪網下,一起同行,等候主基督再來。」 美國性別焦慮漸普及 治療被政治化 美國加州臨床心理學家黃偉康則分享有關美國青少年對跨性別議題的態度。他指出,現在性別焦慮症(gender dysphoria)愈發普及,惟現在美國對於性別焦慮的治療亦被政治化。受到追求政治正確的氛圍影響,性別焦慮的治療變成過份簡化的肯定性治療,即「你話係就係」,忽略了更深度全面的心理治療。即使完成變性手術,個人的心理衝突卻未得到解決,反倒形成一種無法逆轉手術結果下身心的不協調,某些患者在這種拉扯下形成内疚及絕望,甚至會選擇自殺。 從父母角度切入,黃偉康認為預防孩子性別焦慮有三個方案:協助子女解決或會造成性別焦慮的痛苦及創傷,提供安慰及適當的情緒支援,需要時尋求系統性的深度心理治療;幫助孩子建立明確的思想信念,鼓勵他們多獨立思考以避免他們輕易受外界影響;建構支持愛護孩子的群體,讓他們得到適切的照顧及支援,避免世俗的力量代替父母「養育」孩子。 跨性別運動成趨勢 教會勿以為事不關己 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表示,全球陸續出現與跨性別議題相關新聞,在追求性別政治正確的氛圍下,某些跨性別運動的趨勢亦漸漸浮現。例如逐漸毋須醫學證據支持的客觀定義、而只重視個人觀點的性別主觀化,及社會開始鼓勵未成年人變性而導致變性低齡化。他認為,如此矯枉過正的政治正確風氣,亦開始引起像是女權主義者等社會不同群體的不滿。 他續指,跨性別議題於近年已開始影響香港,教會不能再認為事不關己,而需一同正視性別議題帶來的挑戰,多去理解教會内不同年輕人面對的困擾,與他們同行。此外,亦未必能只從信仰反思的角度回應這個議題,而應嘗試多作為社會的一員思考及回應。 |
新聞照片: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