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ana香港:培育幼兒成為主的門徒 |
(2024年07月10日) |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國度復興報
【趙錦漢採訪報導】為回應教會在牧養父母、青少年和兒童時所遇到的挑戰和機會,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香港啟發、香港Awana及基督少年軍4間福音機構聯合舉辦「牧養『家』油站:教牧領袖分享會」,本社專訪香港Awana總幹事鄧應球先生,了解Awana如何成為教會與家庭之間的橋梁,培育下一代。 Awana是一個國際跨宗派、以聖經為基礎的兒童宣教組織,與教會、學校和機構合作,對象主要為2歲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Awana的使命是向普世的孩童宣講基督耶穌的福音,同時以聖經為基礎作教導的兒童及青少年事工,使他們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Awana幫助教會和學校以活潑快樂的方式服事兒童及青少年,並專注以聖經教導他們。Awana事工始於1950年,在美國芝加哥成立。而香港區Awana事工於1998年正式開展英文營隊,並於2001年成立中文營隊,現有約100間教會及學校參與,包括浸信會、播道會、宣道會及禮賢會等等。Awana全球至今500萬名兒童參加營隊,遍佈全球包括非洲、印度、中東、日本等地。 「Awana」一字出自提摩太後書2章15節:「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為英文字首縮寫「Approved Workmen Are Not Ashamed」(香港譯為「作主無愧的工人」),透過全備的資源推動福音事工,為導師及義工提供訓練,盡力協助他們建立營隊,並提供合一的平台,讓成員互相交流、合作。 Awana香港總幹事鄧應球先生(Paul)接受訪問時表示,「我們主要推廣及培育幼兒、兒童及青少年的靈命,同時也投身於家庭工作。如果單單做幼兒工作,沒有服事家庭的話,事倍功半。原本也有不少信二代,但現在有不少人離開了香港,教會也是重災區,所以我們呼籲教會一定要關心鄰舍,例如新移民、少數族裔等等。我們比較外展性,注重傳福音。Awana的課程基本上取代了教會的主日學,大約為2小時,但在一週168小時裡面,孩子大部份的時間都在學校或家裡,而且他們花很多時間在課業上。」 最近的調查顯示,年輕人離開教會的首要原因是,他們的父母或導師活不出生命的見證。Paul對此表示擔心:「我們在教會講很多美麗動人的故事、見證,他們每日卻目睹父母和導師的生命,導師和家長的言行騙不了人,因此我們強調家庭的重要性。」 Awana訓練導師有責任感,懂得向孩子講解,否則教會的幼兒服事很容易變成托兒所,或者容許孩童玩一玩,虛度光陰,一旦孩子升上中學,就無法持續下去。香港教育具壓迫性,父母也因此把重心放在功課及成績上,就算基督徒也是如此。當孩子考完公開考試,升上大學後,就不再回教會了。 教會與家庭牧養孩子的角色 Paul首先強調教會與家庭不要互相推卸責任,要更多的溝通。有時候,父母認為在家中養育孩子,而屬靈的事情全部交由教會負責,出現期望的落差,甚至認為教會失職。教會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屬靈的群體,學習神的話,而家庭要在日常生活中補足。Paul認為,「教會不要把事工切割,這些是家長工作、幼兒工作,不要把人『物化』,要把人看為人,因為基本上是一個家庭,不能夠拆開。牧者要先反省,以人為本,而家庭也不能把全部責任交給教會,家長、教會、導師之間要有更多溝通。」 Awana的理念是要把孩子、家庭、教會和導師組成一個團隊。為什麼教會要發展Awana?傳統上,教會都有兒童事工或兒童主日學,而Awana所提供的訓練課程大約為2小時,內容有遊戲、大組信息及小組分享,由3位導師負責,全部都要準備充足。Awana也有一套完整的教材,按孩子的程度來教導,看重背經,並有釋經及開放式討論等元素。而導師也有階梯式的學習,包括基礎訓練、遊戲訓練及針對孩子的分齡學習等等。導師未必都是教師出身,需要教導他們如何向孩子講解明白,尤其現在有很多長者參與兒童服事。 Paul坦言,「Awana從2歲開始培育孩子,相信很少其他機構這樣做,2歲給人的印象只是需要保母照料,Awana卻向幼兒講解神學,包括神是光、神是愛、神是創造主等等,他們都能夠明白。幼年時人們對神的觀念的學習,會影響到未來他們如何觀察並經歷這個世界。所以幼兒工作非常重要。」 除聖經教導外,Awana也看重門徒訓練,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從訓練孩子開始,帶領他們成為門徒,將來也希望孩子成為導師,培育下一代,現在Awana香港有一半同工兒時都受過Awana訓練。從孩子入學開始,從小學到中學,都是群體生活,教會亦然,一起學習並經歷。Awana的特點是導師會與學生一起升班,換言之,導師會跟學生一起生長,有些導師甚至會陪伴學生6年時間,Awana期望彼此建立深厚的關係。Awana也看重對導師的肯定,每年邀請教會推舉一名卓越的導師,頒發「無愧工人奬」。 回應社會議題 Awana定期舉辦線上講座,邀請講員分享及討論,題材涵蓋甚廣,如特別學習需要(SEN)、課室管理及情緒訓練等等,甚至涉獵神學,包括星座、民間信仰、傳統習俗、生死教育,例如寵物死後會不會上天堂?這些問題導師都未必懂得回應,也有來自馬來西亞的朋友一同來學習。 面對社會性開放,兒童或會很早就接觸相關性議題,香港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最近也舉辦了2024週年研討會「吾男吾女——性別的變與不變」。Paul認為導師能夠與孩子討論有關疑惑,但父母的角色很重要,如果沒有充份溝通,孩子會從別的途徑尋求,最終發生狀況,可能為時已晚。父母也要向孩子清楚教導性別,有別於以往的觀念:「給男孩子車子,給女孩子洋娃娃。」如果孩子陷入同性戀,會對家長造成很大的傷害,也難以向別人啟齒。 香港家庭特別看重孩子的智能培育,甚至坊間傳出「贏在起跑線」。Paul認為沒有所謂「贏在起跑線」,環顧身邊的朋友,甚至社會名人,大多人在幼時的成績並不優秀,但謹記不要一開始就打擊小朋友,造成挫敗感。小朋友很特別,充滿好奇心,求知慾強,而且喜歡黏著父母。身為人類,就要面對世界,教會和父母都要給孩子安全感,使他們在起跑線上有鬥志。教會可以擴大主日學的框架,給孩子更多空間去探索,而不只是回到教會乖乖坐下來,拿起聖經,要讓他們感受到愛,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可以更好。相反,世界可能告訴我們:「世人都壞透了,要小心,這個世界很不安全,如果不讀書,就會被社會排擠。」結果會讓孩子覺得世界很殘酷,總認為老師針對他。 Paul小時候就讀基督教學校,雖然長大後進入社會的大染缸,兒時的教導往往成為他的提醒,包括與神的關係。他有3名孩子,10年前他入神學院,而當老師的女兒現在也進了神學院,原因是看見父親生命的見證。Paul 30年來在商界打拼,他願意放棄高薪厚職來全職服事,而Awana只有5位同工,當中有2位經Awana培育。他勉勵教會要幫助年輕人建立歸屬感,做幼兒工作是為了承傳使命,一代接一代。 幾年前,Awana反思一直以來的服事,得出歸屬感(Belonging)、相信(Believing)及成為(Being)。這一年,Awana香港以「吾.信 Believing」為年會主題,鼓勵每位基督徒信得「真」、信得「深」,活出所「信」,同時帶給每位兒童、青少年和家庭,以信仰改變身邊的人和社會。 首先,在信仰上,不是分享聖經故事,而是聖經教導;其次不僅僅是分享而已,要帶領對方明白並且相信聖經的真理。比方說,把釘子打進木箱,如何釘子只進了一半,不但起不了作用,而且會傷到人,一定要把釘子完全打進去,換言之,如果分享聖經教導之後,對方不信的話,只會絆到他自己,要完全把真理打進去,讓他全心相信。對方可能只是一段金句,而不是要他完成整本教材。 Awana的策略是先用英語,然後再本色化,承傳的策略亦然。Awana香港第一任總幹事由海外宣教士擔任,現在Paul接任成為第二任。同時Paul也服事馬來西亞Awana,他盼望將來也有馬來西亞和澳門當地人起來接任,而其他東南亞地區的Awana都由當地人承接。香港位處亞洲較為中部的地方,所以Awana會連接北亞韓國及南亞菲律賓兩地總部,關心彼此情況,也會把相關消息轉達教會。每年,Paul也會拜訪亞洲兩個總部,欣賞南亞同工的努力,香港Awana也為他們募款,祝福當地的服事,尤其是疫情期間。Paul補充表示,馬來西亞教會較為保守,完全服從政府防疫禁令,當地Awana也沒有進行線上聚會,整整2年時間沒有接觸孩子和家庭,以致疫情後的服事有所窒礙。 北亞地區,包括日本、南韓、台灣、中國和港澳地區等都面對少子化的問題,教會未來承傳也是一大難題。Pau分析少子化問題始於歐美國家,德國近年也收容許多敍利亞難民,如果情況持續,100年後有可能會變成穆斯林國家。少子化問題是社會現象,教會能力有限,未必能夠改變現實,也不能仿傚伊斯蘭教,強制基督徒生育。但正因少子化,兒童工作舉足輕重,試想一個孩子出生,不像以往家族龐大,有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等人照顧,如果得到教會的培育,10個小孩子加起來也不少,而且教會再接收20、30個孩子也可能超出負荷,所以不用太擔心少子化的問題。重點是教會要花心思做好一點。 禱告焦點: 1. 禱告孩子能夠在神的慈愛及話語中成長,父母願意交託孩子給神,與他們同行;並為教會兒童事工禱告,給予孩童健全的培育和帶領。 2. 為Awana香港禱告,求主使他們有一份謙卑的心來服事,供應他們的需要,成為教會與家庭之間的橋樑。 |
新聞照片: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