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組織合辦同行日 推廣無家者友善社區 吳衛東嘆政府政策變相帶頭歧視 |
(2024年06月20日) |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時代論壇訊】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救世軍、聖雅各福群會、慈悲香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及同路舍,早前組成「關注無家者聯席」,並在五月底首度聯合舉辦「無家者同行日」,推廣建立無家者友善社區。場內擺放了約章,冀鼓勵公眾簽署,以示對無家者的關懷、理解和支持。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衛東談及政府對無家者的政策,認為是變相帶頭歧視無家者。 露宿非恩恤安置理由 2,500元租津無助覓安樂窩 活動設有真人圖書館環節,由多位無家者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場內還有六個組織所設立的攤位遊戲,由無家者負責帶領遊戲活動、指導參加者畫畫,另還有無家者唱歌表演。 於真人圖書館環節上,有參加者問到,無家者既然面對露宿的情況,政府會否有恩恤安置,或安排無家者盡快「上樓」。社工即回應指,現時六十歲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公屋輪候約為四年;但一些相對年輕的無家者,屬於公屋計分制非長者一人申請者,這類申請者普遍輪候時間約二十年,政府並不會因為申請人的無家者身份,安排提早「上樓」。 另一方面,政府設有綜援租屋津貼,惟上限只有2,515元。有無家者表示,這個預算只能租到私人床位、板間房或「棺材房」,生活空間狹小不在話下,且這些「單位」大多沒有窗戶,炎夏時又熱又侷,更隨時藏有大量木蝨,令人不能入睡。故有社工表示,不少租住了這類居所的無家者,每逢炎夏均會「跌番落街」,單位只用作放置私人物品,人則繼續露宿街頭。 籲仿效台北做法 助無家者儲存個人財物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衞東於活動上接受本報訪問,他指聯席希望藉同行日改變公眾對無家者的刻板印象。「其實他們(無家者)也想貢獻社區,只是社會存在標籤效應,負面看待他們……無論唱歌、畫畫、帶遊戲、分享露宿經歷,都是希望表達出他們有能力,希望社會能接納、關心、尊重他們。」 談及對無家者的關愛,吳衞東形容現屆政府也談關愛,惟近期卻用「膠馬」圍封隧道,他認為這些行動似是排擠無家者。事實上,不同政府部門因清理無家者私人物品,不時惹來爭議,社會對無家者的歧視,會否變相由政府帶頭造成?吳衛東同意,並分享在台灣的考察見聞。他指台北政府設登記制度,為無家者提供儲物袋,上面註明「台北福利局物品」字樣;同時,政府會劃分空間供安置儲物袋,由專人看管。「任何人都不能隨便清理儲物袋,否則,既是丟棄他人財物,也是丟棄政府公物,即干犯兩條罪行。」吳衛東認為港府可以效法,並建議做先導計劃,在個別公園試行,讓無家者感受到政府、社會對他們的關心。 為了讓參加者親身體驗無家者的露宿環境,其中一個攤位以報紙、紙皮、雨傘等搭建了無家者在街上「休息」的環境,並邀請同樂日的參加者試坐甚至躺臥其中,更擺放了無家者用作收納日用品、衫褲鞋物、被鋪及簡單隨身物品的「走佬袋」,希望以更多面向讓人了解無家者的情況。 參加者體驗無家者難處 家長盼子女學會尊重 阿詩(化名)是其中一位親身感受模擬露宿環境的參加者。儘管只是短短數分鐘,不過阿詩已感受尤深。「相信(主辧單位)已將環境美化,紙皮、毛巾都是乾淨的……自己從未試過在人群中坐在街道地上,但原來這情況下physically會有壓迫感,因為別人站著,自己坐下。」她又分享,當攤位的工作人員向她遞上食物時,儘管對方態度友善、笑容可掬,但仍有種權力不對等的感覺。這令她明白生理上的位置、高低,對人心理的影響。阿詩更想像,當無家者躺下,在頭部這個是最脆弱的位置旁邊,有無數對腳走過,更增添無家者的精神壓力。 活動當日,亦有家長特意帶子女前往了解無家者需要,Liz便帶同正就讀幼稚園高班的兒子參與活動。「無家者的確存在,仔仔真實地見過,也會問為何他們不回家、滿身骯髒,但生活卻好像很自在?他又會問為何政府不幫助無家者。」Liz直言,許多社會問題,即使是成年人也無法回應,但她希望孩子能夠學會尊重與理解無家者。 從前做社工的Liz表示,在真人圖書館環節上分享自身經驗的無家者,相信已衝破許多心理關口,故她形容是「成功個案」;但她相信仍有許多無家者、許多不同情況尚待處理。對於有無家者提到無法得知從何接觸相關NGO,Liz頓時感到外展服務的重要性。然而,曾有外展經驗的她深明,設立外展隊需要許多資源,「即使機構想做,奈何無資源,沒有足夠人手、財政支持,加上『跨晒區』,可怎樣做呢?」她認為,類似同行日的活動固然需要,但政府也應作出回應。「即使政府(只是)分少少餅給這方面的工作也不緊要,最重要是給予認同。」 |
新聞照片: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