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性別暴力防治 強調身體界限與隱私權重要性 |
(2024年05月26日) |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邱國榮台北報導】5月25日下午,由七星中會性別公義部主辦的數位性別暴力防治研討會,在雙連教會七樓禮拜堂舉行,邀請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擔任講師。 杜瑛秋在會中詳盡闡述數位性別暴力的定義及其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她指出,數位性別暴力是通過網絡或數位方式,針對性別的暴力行為。這些行為可能導致身體、心理或性的傷害和痛苦,並包括威脅、壓制和剝奪他人行動自由等。 杜瑛秋進一步解析數位性別暴力的十種主要類型:網路跟蹤、惡意或未經同意散布私密資料、網路性騷擾、基於性別的貶義或仇恨言論、性勒索、人肉搜索、基於性別偏見的強暴或死亡威脅、網絡招募引誘、非法侵入或竊取他人資料、偽造或冒用身份。她強調,面對數位性別暴力,社會各界應加強認識,並共同努力制定有效的應對策略,保護受害者的權益與安全。 杜瑛秋還深入探討預防數位性別暴力的多項措施,強調認識數位身體界限和數位身體隱私權的重要性。她指出,預防數位性別暴力的首要步驟是了解什麼是數位身體界限。數位身體界限指的是每個人允許他人觀看或拍攝自己身體部位的範圍。她進一步解釋身體的紅綠燈區域:綠燈區包括手、腳、肩膀等,一般人可以碰觸,不會讓人感到尷尬或不舒服;黃燈區則包括腰部、頭、臉頰、耳朵、鼻子等,只有親近的人可以碰觸;而紅燈區則包括胸部、生殖器官、臀部、大腿、嘴巴等,只有自己和非常親密的對象可以碰觸。 此外,杜瑛秋也強調數位身體隱私權的重要性,這是指每個人都有權決定在數位或網絡中,使用自己身體隱私或性影像的方式,任何人未經本人同意,不得利用科技使用其身體隱私或形象,因為這是一種侵犯人權的行為,也會觸犯法律。她表示,預防數位性別暴力需要從個人和社會兩方面著手,包括數位隱私權教育、數位公民素養教育以及網路媒體治理。同時她也呼籲,社會應發揮友善路人甲的精神,當旁觀者看到數位性別暴力行為時應積極介入。 最後,杜瑛秋強調,未經同意泄露或散布他人的性私密影像是一種性暴力,更是犯罪行為。她呼籲公眾做到不點閱、不下載、不分享這些私密影像,並且不要譴責受害者,鼓勵受害者勇於求助。 |
新聞照片:
|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