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垃圾政策由上而下惹反彈
陳嘉琳:政府沒做好溝通,令市民起偏見
(2024年05月14日)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時代論壇訊】垃圾徵費自今年初政府宣佈(原定)於四月一日實施,至今仍有許多執行細節上的疑問未解決;即使宗教團體進行環保教育或社區義務工作,都會觸及垃圾徵費的問題。而政府的管制即棄塑膠餐具法例近日出台,更惹來市民反彈,連帶環團及環保人士亦遭韃伐。天主教香港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幹事陳嘉琳(Debby)在五月二日D100網台節目《恩典時刻・時代論壇》中表示,整個政策由上而下,政府沒有做好溝通工作,令市民形成偏見。惟她表示,從反對意見發現,環境教育的基調已存在,假如大眾能抱善意態度討論及解決問題,其實是好事。

早前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就垃圾徵費,向教區轄下堂區發出問卷調查,發現不同堂區面對垃圾徵費的處境都不一樣,惟相同的是,堂區都對政策實施充滿憂慮與疑問。陳嘉琳舉例指,一些堂區要處理大量園藝垃圾,儘管他們想實踐回收減廢,但園藝垃圾卻沒有回收渠道。亦有堂區討論過,假如籌辦二手義賣、收集回收物活動,遺留一些不合用的物資;當處理這些剩餘物資,本來的義務工作,會否變成貼錢處理垃圾?此外,若教會舉辦淨灘活動後收集到垃圾,是否要「收歸自己名下」付費處理?可是,政府至今仍未就種種疑問有明確指示。

陳嘉琳續指,即使是協助社區回收、清潔的勞動者,現在社會正討論政府應否對拾荒者或清潔工提供多些支援,例如提供指定垃圾袋,或騰出空間讓他們處理回收物等,政府亦只一句「相信大家會守法」便了事。然而,於實際的操作層面,前線工友確存在憂慮。

此外,對基層群體如劏房、板間房住戶而言,要履行垃圾徵費責任、實踐分類回收,客觀條件上亦充滿限制。在徵費制度下,教會團體欲支援基層群體,便有一定成本。被問到現時慈善捐獻免稅制度概念,是否可放諸環保方面的慈善工夫,陳嘉琳認為可行。「例如現時舉辦(垃圾徵費)工作坊,會用到指定垃圾袋講解;或是在『先行先試』計劃中,亦有指定垃圾袋提供予相關機構。這些屬教育用途,(環保署)可撥捐一些指定垃圾袋,若是慈善用途幫助基層,是否亦可考慮採取這種做法?」

對於垃圾徵費該如何改善,才能真正達致政策背後的環保目標?陳嘉琳指溝通很重要,「(惟)至今還未見到有一個富建議性的溝通模式出現……即使今天有『先行先試』計劃,但個人仍未看到政府如何作出檢討,令政策可以落地實行。」

硬件配套方面,陳嘉琳認為教區或宗教團體方面難以做到。「譬如基層街坊,(我們)當然可教育他們如何回收減費,以減省支出……(但)當回收設施未能便利市民,即使我們可教育他們,(他們)居所是否有這個空間、設施有多近,令他們在疲累的生活中都能做到這件事……你很難要求一個人上班十小時後,走八層樓梯回家,再走八層樓梯、行不知多少公里去尋找一個回收站。」陳嘉琳強調,這還得看政府及垃圾回收商互相協調,看看社區內有哪些遺漏可補足。

隨著政府的「走塑」政策出台,旋即惹來大眾批評,惟矛頭卻非指向政府,而是環團及環保人士。陳嘉琳承認,就著近期的討論,今時今日要推動環保教育的確更困難。不過,陳嘉琳指,從一些網上的反駁言論可發現,反對者往往能覆述環團的論調,大家都會提到氣候變化,反映環境教育的基調已存在。「那些批判出現,其實反映人們有思考過何謂真正的環保,這是有趣的。假如這個討論能持續,抱善意態度解決這個問題,其實是好事。」她補充,無論用紙製抑或塑膠產品,重點是如何珍惜資源、「用耐啲」,不要「即棄」。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