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福轄下「拾平台」辦攝影展覽 |
邀參加者體會拾荒日常 |
(2024年04月19日) |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時代論壇訊】普羅大眾對旺角山東街、亞皆老街、豉油街、上海街、水渠道、廣東道可能並不陌生,而每次走過這些大街小巷,總會遇到兩三位街坊,在幽濕後巷或垃圾桶前彎腰拾荒。可曾想過,如果沒有這班拾荒街坊,我們的城市會變成甚麼樣?新福事工協會轄下的拾平台,一直倡議「拾荒」不是「執垃圾」,而是「幫香港人執手尾」、「回收行業重要一環」。近日,拾平台在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辦「拾回尊嚴」攝影展覽,邀請參加者彎腰拿起貼上拾荒街坊照片的紙皮,模仿相中人的日常勞動。 展覽開幕禮當天,有六個霹靂街舞手助興暖場。拾平台負責人阿謙解釋,breakdancers在粗硬石屎上跳舞,容易受傷,所以舞手通常都用上紙皮作蓆。而且,香港街舞其實跟拾荒街坊面對同樣的困境──無空間。阿謙強調,拾荒街坊一直照顧香港人,將大眾所丟棄的,區分為可回收資源與送往堆填的「垃圾」,避免不必要的浪費,營造另類循環經濟。惟拾荒街坊的工作一直不受承認,反被某些市民指責「整污糟條街」,也有不少街坊賴以維生的家當手推車被沒收。而香港街舞的命運其實也類似。儘管街舞列入今年法國奧運的項目,但香港的街道卻愈來愈容不下街舞手,令他們不得不走上其他舞台,例如劇場、室內工作室。 多得近年「綠在區區」的推廣,香港市民才漸漸認知除廢紙、鋁罐、膠樽之外,玻璃、廚餘等也可回收,並且塑膠、紙張也有分種類。事實上,拾荒街坊一直走在回收分類的前線,例如目前大眾仍然陌生的金屬分類,他們早已經跟社區回收舖組成生態鏈。而是次展覽亦放置了幾種拾荒街坊回收的資源,包括用繩綁好的街市賣菜發泡膠盒,以及銅、銻、鋼等幾種較少見的金屬。拾平台另一位負責人Peter指出,要將一疊街市的發泡膠盒綁好,頗費工夫。這些資源分類知識、回收技術,都是在拾荒街坊維生的路上自然發展出來,縱沒有完整體系,卻展現了民間獨有的堅韌活力。 |
新聞照片: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