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教會如何克服種族歧視和民族中心主義? |
西雅圖的華人牧師與黑人教會和白人教會的牧師一起禱告、分享講台,並建議華人基督徒閱讀歷史、走進社區,更了解周圍的多元文化環境。 |
(2024年03月05日) |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
華人教會散居全球,在普世宣教上極具潛力,然而卻往往只停留在潛力,很少真正有所發揮。其中一個要面對的議題,就是華人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以及對周遭不同種族、文化、語言群體的漠不關心,甚至盡量不接觸的心態。 2023年5月,世界華福總幹事、「使命門徒」播客主持人董家驊牧師就「海外華人教會如何克服種族歧視和民族中心主義」的問題采訪了美國西雅圖證道堂的錢斌牧師。以下是那次訪談的部分内容。 董:在美國,種族議題很敏感,而且不再只是黑人跟白人之間的事情,各個族裔似乎都開始參與其中。身為一名在北美西雅圖牧會的華裔牧者,您是如何開始關注種族議題的呢? 錢:西雅圖證道堂聚會是我服事的教會。1960年創立時會友以香港和台灣的華人為主,隨著移民趨勢的改變,來自中國、東南亞、北美、甚至歐洲的華人第二、第三代也逐漸加入,所以我們教會本身就是多語言、多文化背景、多傳統、如今甚至有多堂聚會的地方,但都是由同一群牧師與長老所組成的長老團來帶領。 我們教會設有中文堂、英文堂、廣東堂,不同堂會之間其實在文化、背景上有很大的差異,大家身處同一個教會,便必須面對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思路之間的差異和張力,當然也有很多的祝福。所以就廣義的概念上而言,我們教會已經在面對種族議題了。神的子民如何超越文化背景和傳統,在一個教會中、在一個身體裡,一起來敬拜神與事奉神。這是引發我去關注這個議題的背景。 董:那你們教會是如何在這方面有所突破與進展的呢? 錢:我們教會從2012年開始推動「有使命的教會」(missional church)。2016年,我們教會的另外一位牧師約我去吃飯,到了餐廳,我發現還有其他人與會,一位是我們自己英文堂的牧師,另外一位是我當時不認識的黑人牧師Aaron Williams。他是西雅圖一間歷史非常悠久的黑人教會牧師,當年馬丁.路德.金來西雅圖,就是去那間教會講道。最後一位是一名白人牧師,他在大學城的長老教會牧會,那也是一間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相當大的教會,會眾多為歐洲裔與美國白人。 接下來的兩年我們都會一起禱告,也因此更確認知道是神將我們聚在一起,如同一個大家庭,所以開始把這個聚會叫作kindred,中文就翻譯成「主裡一家親」。我們也開始邀請教會的弟兄姊妹加入。 在這兩年的禱告中,我們看到自己身為使命教會、華人教會,我們其實很少看到社區、周遭城市的需要。尤其是身為移民的我們,比較容易關注如何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我們可以把信仰和生活維繫得很好,但在生活與使命上卻常常非常缺乏。 在這個禱告聚會中,眾教會的牧者都看到,我們一定要進入社區。然而當我們的社區多數都是白人、黑人、印度人、墨西哥人、中東人、穆斯林等非華裔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回應種族議題,同時在這樣的處境下理解使命教會和使命門徒的概念。 董:既然種族議題在整體社會中如此具有挑戰性,你們從跟黑人、白人教會領袖定期吃飯禱告開始,一路走來一定也很不容易吧? 錢:對於我們教會來說,驅動我們去面對種族問題的原因,不一定是因為看到種族撕裂的問題,而是從內在看到使命門徒生活的需要。 所以在禱告兩年之後,我們開始跨出下一步;從2018年開始,除了每一季的聯合禱告之外,我們決定每年用六到七週的時間「do church together」,即三間教會交換講台、成立聯合小組、聯合主日學,而且開始在城市中舉辦各樣聚會與服事,在這撕裂的世界中成為見證。 的確會面臨許多複雜的情況。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疫情開始後那一年的五月31日是五旬節,也是我們的聯合主日。我們選定一個公園作為戶外聚會場地,而我是那天的講員。但2020年五月26日就是George Floyd被殺害的那天,所以那週美國的社會氣氛非常緊張,許多地方爆發了激烈的種族衝突,各處都有遊行示威,包括我們教會周邊的地區。所以,我們要如何進行這場聚會?我們要傳講什麼信息?會眾會有什麼反應?一切都是未知。當時作為講員的我,真的非常緊張,只能連夜禱告,我們教會的牧者同工也為我禱告。讓我最難忘的是,主日清晨、聚會開始前,我們幾位牧師一起站在台上圍成一圈禱告,我們為著彼此、為著我們的城市、我們的會眾,一起在神面前認罪,一起為當天的聚會和美國社會的混亂狀況來禱告。 我當天所預備的信息內容,從五旬節時使徒對著不同鄉談、不同族裔的群眾佈道講起,再往前追溯至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第五十天,在西乃山領受神的律法,進而溯源至巴別塔事件,談到人類之所有許多不同的語言,是因為驕傲導致神變亂語言,所以這些情況所帶來的人際衝突、世界陷入紛爭、國與國之間的交戰、文化的不相容、各種社會階層的歧視,所有問題都能歸結到罪的影響。 然而,我們同時也能看到神的心意,也就是來自各族各方弟兄姊妹同心合意的敬拜。基督已經救贖每一個文化種族與身份。基於此,即使我們仍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基督徒的身份應高於我們自己的文化,我們在種族、文化中的各種撕裂,已經在基督的寶血裡被救贖、醫治,成為反應上帝榮耀恩典的傷疤。當我們聚在一起時,向世界展示的是一個新的種族,也就是耶穌基督寶血所救贖的種族。 當時的社會氛圍下,這樣的信息,我相信在場所有人都有深刻的感動。即便後來疫情比我們想像中的長,後來美國還歷經了總統大選、種族的撕裂,使教會經歷了很大的創傷。但是,因著我們當時kindred的信息,同時也堅持在不同族裔、想法中彼此聆聽、一起禱告,使得我們得以活在盼望之中,活在恩典之下。 董:即使是華人彼此之間,對政治、歷史敘述都可能相當不同,那麼,當你們在與黑人和白人教會互動中時如果遇上意見分歧的情況,通常會如何去面對彼此的差異或張力呢? 錢:牧者之間的確會有不同的看法,特別當我們互換講台的時候就會發現,同樣的講道,在不同的教會會眾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例如黑人牧師來我們的國語堂講道,第一代華人移民的會眾馬上就會為他貼上政治標籤,把他歸結為自由派等等,此時分裂就出現了。 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不論是政治議題、種族議題,許多時候大家都是就「觀點」在辯論。然而我們身為神的子民所要堅持的真理,是要領受祂的話語,在祂的帶領下成為一個身體。所以我們堅持謙卑順服在神的話語中,一起聆聽神的話語,尋求該如何回應。所以許多時候,我們不將焦點放在辯論議題,而是回到聖經看神如何帶領我們這群人。 面對階層之間的張力和政治衝突,教會總是帶著愛、扮演一個關懷和服事的角色。因為教會明白,人的破碎正是福音的沃土,也是神我們呼召我們的地方。我們也跟會眾強調,如果我們總是爭論要二選一,那表示我們的教會不是一個真正大膽活出信仰的教會。歷史上的教會所堅持的,不是個人的自由,而是人人都甘心當基督耶穌的奴僕;不是權力的平等,而是對神主權的順服;不是追求個人的幸福,而是甘願冒險、甘願受苦;不是幫助凱撒來統治世界,而是順服神的權柄和主權,超越凱撒的疆界、超越種族隔離的撕裂。 對北美的華人教會來說,不論是種族或政治文化的議題,都是我們使命的處境。如果我們要忠心地在神的國度中活出祂的榮耀,並且把福音傳出去,我們一定要進入這個處境中,不可能置身事外。就美國整體的種族衝突問題上,尤其是白人與非裔之間的衝突,華人其實介於一個緩衝的位置,因為我們其實有許多話題可以跟雙方溝通,讓溝通的焦點回到神,而不是歷史上的傷害和糾結。我們看到這是神讓我們所扮演的特別角色,或許這就是神給我們華人的使命。 董:我們在談論宣教時總說,上帝把華人放在世界各地,所以我們很有潛力,可以成為普世宣教的策略性群體。但是當我更深入地去了解這個議題,許多宣教前輩會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我們不突破華人的民族中心主義和對他人的種族歧視,就算散居在各地,華人也沒有在祝福萬族萬民,只會陷在優越或自卑感中。所以,我們該如何跨越這種思維呢? 錢:我想我有幾個建議。第一,當我們願意去讀一些不同族裔的歷史,例如黑人教會的神學發展、教會歷史,這能夠幫助我們開闊眼界,好讓我們和黑人牧者對話時,不會一直覺得彼此不同,而是更了解他們背後的原因。 第二,就是要跟他們做朋友,多去認識一些不同的族裔的牧者和教會同工,一起喝咖啡、禱告、聚餐、分享、出遊。當友誼建立時,我們會發現,神其實在他的國度中放下很多使命的元素。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分享一個小時,主要是因為我們願意坐在一起,也就是一起吃飯、喝茶、喝咖啡,所以才衍伸出很多思考和事工方向。 第三,就是走入社區和世界。作為牧者,我所面臨的困境是,由於要處理的很多自己教會中的問題和會眾的需要,所以常常難以投注更多心力去關注不同族裔、不同的人、這世界與社區的需要。所以,我除了跟這些不同的牧者做朋友之外,我也意識到自己需要更深入這個社區和世界。 不過我的做法不是很傳統,大家參考就好:由於亞馬遜的大本營就在西雅圖,所以在我的安息日,也就是休息日的時候,我會自願幫亞馬遜送包裹。我說,我願意花五個小時為它送包裹,它就給我五個小時內可以送完的包裹,大約四十個,然後幫我在GPS上規劃路線。我不會知道它要我去哪裡,這是最棒的地方。因為他要我去的地方,可能是我永遠都不會去的地方。而且在每一個地方,不管是一間幾百萬的豪宅,還是一個低價出租的社區,在這段短短的時間內,我可以看到不同社區的生活方式,以及當中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當我帶著包裹去給不同的人的時候,我覺得這對我來說是一種靈修,我是在以耶穌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這些因為送貨而可以抵達的地方,都是我原本無法進入的地方。這過程讓我能夠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城市和社區,而我身為牧者的靈魂也因此得到重建和復原。因為我們很容易專注在自己教會的事物上,反而忘記神給我們的使命,是在這個世界上道成肉身,去服事、去關懷。所以當我以這種服事、禱告的心進入這些社區時,每次我都是恩典滿滿的回到家中,感恩神給我新的看見。因為進入不同的社區,看到每個社區不同狀況的時候,我也開始對這個社區的人產生了興趣,進一步去了解這個社區的歷史和狀況。雖然這跟教會的牧者平時所做的事情不一樣,也沒有直接關係,但是我覺得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屬靈形塑的過程,也讓我更完全地體會道成肉身,同時將生命與使命結合。所以這個建議的重點是,作為牧者,除了牧養會眾,也要花時間進入我們所處的社區。 本文根據CT與CCCOWE之間的協議,從「使命門徒」播客的一集文字記錄節選編輯而成。 |
新聞照片: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