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侍勞工五十載 陸漢思榮休: |
未來宣教工作愈趨有限制 |
(2024年01月19日) |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時代論壇訊】服侍勞工階層逾五十年的瑞士籍宣教士陸漢思牧師(Hans Lutz)早前宣佈退休,今年將回瑞士與家人團聚。一月十二日,其所屬的基督教工業委員會(下稱工委會)舉辦研討會,回顧陸漢思昔日的服侍,發掘對香港教會的啟迪。陸漢思在自述時檢討自己過往在港的工作,包括推動建立「勞工教會」、難民工作等。他又說,全球未來宣教的工作愈趨受限制。 陸漢思在會上檢討過去在港的工作,指對自己「無咩太大意見」,亦謙虛地指「做得唔係非常好,唔係好成功」。他提到在香港工作都是他以團隊方式工作,「不是自己一個人做嘢,(而是)同本地人一齊做」。同時,他亦總結自己幾方面在港的帶領工作,包括:強調對勞工法例的重視、推動建立「勞工教會」、建立尼泊爾教會、在退休前繼續推行難民工作、有份創立國際特赦組織。他又提到,自己對社會有很強的責任感,認為基督徒應要減輕最有困難的人的生活負擔。 工委會前主任馮煒文曾說「Hans likes people」,陸漢思回應這是事實,因他幾乎能跟所有人做朋友。不過,陸漢思說自己也有「弱點」,他不會強迫人信主,可能是因為他尊重每個人。他期望能更自然地分享信仰,並認為工委會前主任劉千石和馮煒文這方面比他做得更好。 對於全球未來的宣教工作,他認為將會愈來愈有限制,當年巴色差會有一百二十名海外宣教同工,現在不夠二十人。他歸納出數個原因:海外教會有更多資源,不需要宣教士幫忙;更多國家有限制,如印尼、馬來西亞,不批發簽證給宣教士;很少年輕人回應宣教呼召。不過,他提到一位牧者的話:「那裡的人不需要你(宣教士),但你去到那裡,觀察當地處境,你會找到一些事做」,寄語宣教工作仍有其貢獻。 認為基督徒有責任關心窮人 陸漢思在自述時提到,小時候已參與信徒在自己家中舉辦的主日學課程,這為陸漢思建立了良好的聖經基礎。到中學,他遇到一些熱心在教會事奉的老師,例如教希臘文、讀神學的老師與陸漢思和其他同學一起讀啟示錄;教拉丁文的是教會執事;在這些老師身上,讓他認識信仰。其後教會指缺乏傳道人,便舉辦一個論壇,並向年輕人發出呼籲。陸漢思亦決定讀神學課程,認識神更多。讀神學時,他參加一個學生會議,討論關心第三世界國家的事,覺得基督徒「有責任關心比較窮的人」,自此,這成為他的使命。 畢業後,他到了法國,跟隨一位工人牧師一起生活,一邊在工廠工作,一邊在教會事奉。他在日內瓦當牧師一年後,聯絡巴色差會,並參與該會的海外宣教工作,到當時正在發展工業的香港。 陸漢思來港後,一直參與巴色會在港建立的崇真會的牧養工作。他提到,當時牧師對他有保留,因他的神學理念和所做的工作很特別,在一段時間才接納他。不過,隨著陸漢思加入堂會時間愈久,大家也慢慢對他建立信任。 連繫巴色差會與崇真會 並推動合一運動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梁金華牧師指,傳教士是一個橋樑的角色,他們連繫和延續了巴色差會與崇真會的關係。他又指,陸漢思的負擔是勞工階層的福音工作,「協助崇真會還這個範疇的債」,涉足一些外展的事工。 工業福音團契前總幹事余妙雲提到,在八十年代,工委會響應「香港教會使命諮詢會議」的倡議:向低薪人士傳福音,成立了勞工教會,讓工人認識福音。當時陸漢思帶領勞工教會,亦訓練一些工人和年輕人向的士司機、木屋區居民、酒樓工人等傳福音。余妙雲強調,陸漢思關心工人群體,長時間與工人走在一起,「他的牧師身份確立工委會是一間宣教機構,更是工友們親切的牧者。」 研究香港與中國基督教歷史、工委會前總幹事湯泳詩博士從合一運動視角,講述陸漢思如何作為合一運動的推動者,達致香港教會本土化。湯泳詩提到,陸漢思一九六八年來到香港,全時間委身在工委會的事奉。他一九七七年在工委會參與創辦「社區教會」(後改名為「勞工教會」),幫助工友在「工人團契」結束後尋找合適教會、分享信仰、探望工傷工友等。社區教會除了發展團契生活,慢慢產生「工人神學」,其後工委會出版《勞工福音》,結集了陸漢思多年來於「勞工主日」撰寫的講章和禱文。 湯詠詩指,陸漢思記下無名無姓工人的故事,使被忽略的群體能為自己定義,促進群體間的對話。這正正符合九十年代美國基督教協進會訂立、以普世教會合一運動視角撰寫教會歷史的「十四項原則」的其中數項,即普世教會史是關於所有基督徒的故事——特別是那些被忽略和受壓迫的基督徒故事;普世教會史協助不同信徒群體定義自己,幫助他們與不同的信徒群體進行對話和發出挑戰。 是次研討會名為「香港傳教運動的今昔:由陸漢思牧師的傳教士生平說起」,於香港中文⼤學崇基學院舉行;研討會另有多個部份探討傳教士與教會、社會及香港傳教士的未來。去年十一月,陸漢思獲瑞士巴塞爾大學神學系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以表揚他在香港數十載的服務。 |
新聞照片: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