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愛家園 讓矜寡孤獨廢疾者 皆有所用皆有所養 |
(2023年11月27日) |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國度復興報
文/記者張雅茜採訪報導 找一片天空讓它有彩虹,留一處空白讓人生可以重來」,豎立在高雄岡山一處廢棄國小門口,遠處就可見這兩排字樣,這裡是來自香港的孔漢釗牧師和郭敏琪師母為著弱勢族群,為著困苦流離者所建立的,有家可回、有尊嚴可生活的「匠愛家園」。 2008年已經在台灣教會機構工作的孔漢釗牧師與師母,在教會附近的小社區走動時,遇到一位身心障礙者的母親,這母親問孔牧師能不能到家裡面來吃飯,順便陪她的孩子,後來也邀請他們入住,這是匠愛家園第一個共同生活的開始。接著,一位單親媽媽入住,陸續也來了一位獨居長者,慢慢就成立協會到如今的規模。 共同生活 談起共同生活的概念,「因為我發現問題解決不了。」孔牧師提到,之前他遇到酗酒者,發現酗酒者清醒時,講什麼他都知道,一旦碰到酒,講道理也沒有用。一個人戒酒,最好的方法就是陪他24小時。孔漢釗牧師說,一般助人機構,無論是陪伴身心障礙、單親、失親、更生人、戒毒者等等,多以分類方式來推展,以分流方式來輔導和照顧。而形成弱勢族群更多的原因是源於家庭失了功能,當他們人生遇到挫折時,沒有家能支撐他們。因此,幫助弱勢族群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有個家。 匠愛家園裡有被兒女棄養的父親、街友、吸毒者,以及形形色色來自社會陰暗角落的落難者。有些人無家可回,有些人的家根本不是家,匠愛家園做的就是張開雙臂接納他們,陪伴他們走過生命中的低谷,也等待他們自己經歷上帝的時間。對於這些人而言,這一次站起來跟以前站起來不同的是—這一次不再是一個人站起來,是一群人陪著站起來。「我們相信,社會最小單位不是個人,是家庭。我們相信,共同生活使人重新找到家,找回重新再出發的力量。」 這麼多人共同生活容易嗎?「我自己是很自在啦!」孔牧師笑著回答。共同生活需要幾個關鍵要素:苦難、愛、勒住舌頭和覺悟。孔牧師說,最近進到匠愛家園的是一個阿伯,被兒子打斷腿,以為安定的日子瞬間消逝。是苦難讓人走進來,而透過彼此相愛,重新恢復與人與神的關係。能生活在一起需要勒住自己的舌頭,再來是要覺悟,覺悟到自己需要別人。 園區裡有一個同工,很愛面子,而他當時其實還是個酒鬼,好幾年都偷偷躲起來喝酒。後來在一次人際關係的輔導課程當中,他哭著跟大家講,其實他很怕大家不要他,他是很需要大家的,當他承認自己軟弱的那一天,就是完全戒酒的那一天。「如果我們要遞名片,上面不是寫職稱,也不是寫學經歷,那就遞上自己的軟弱吧!」匠愛家園有一個格言就是「不求完美、力求真實」共同生活很赤裸裸、很難假裝,需要坦誠自己的軟弱,卸下面具,真實過生活。 不只給魚,還給釣竿 有一次孔牧師在教會講道完之後,有一個弟兄跑來問他,說他有一臺蛋捲機,全自動的,可以給他們。這弟兄問他會不會做蛋捲,「當然會啊!」因為孔牧師的媽媽是賣蛋捲把他養大的。 後來又遇到一位製作冰棒和冰淇淋的弟兄把所有的設備都捐給匠愛家園。另外,有民眾送來一個閒置燒柴爐,漸漸地匠愛家園裡面開始有了製冰棒和冰淇淋工廠、蛋捲工廠、窯烤區等等,園區裡面歡迎團體預約前來手作體驗、舉辦活動和營會。「人在工作中會被需要,一個沒有生產力的人,或是需要靠別人的人,很容易自我形象低落。...我們不會去取笑一個殷勤工作流汗的人 。」孔牧師提到,對於弱勢族群而言,需要的是一個機會,而不是消極的安置收容,因此,匠愛家園不只給弱勢族群一個家,也提供工作機會來提升自我價值感。 未來展望 「所有的人都離不開家庭。」孔牧師談到這樣的共生家園是跨年齡、跨世代和跨性別,在這裡可以看見滿頭白髮的長者對3歲的小孩展露疼愛之情,也看得到身心障礙者照顧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家人」。共同生活可以解決社會上許多的問題,面對未來展望,孔牧師說,盼望未來匠愛家園不只是一個機構,更是一個宣教中心,不只是在高雄,更在各地開枝散葉,讓凡受窘迫的、負債的、心裡不滿的,矜寡孤獨廢疾者,都聚集一處,皆有所用,皆有所養。 孔牧師說,匠愛之家所承租的政府場地,因不可抗之因素需搬遷,目前急需新的地方和空間,重新規畫和建造,邀請弟兄姊妹以奉獻和禱告來支持。 |
新聞照片: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