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關注如何在社會實踐信仰
吳煥星籲與離散信徒同行
(2023年11月24日)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時代論壇訊】經過社會運動及疫情衝擊,不少信徒反思基督信仰可如何回應今日社會。兩位年輕作者吳煥星傳道及基督教網絡專頁作家思路.豐,最近在一個名為「人類群星做神學」的分享會上,談到年輕基督徒離散的問題,亦指神學可以回應今天處境,與破碎的人同行。

二○一九年起,吳煥星在社交媒體上開設了「流散者們」專頁,他觀察到,一些年輕基督徒希望在堂會外尋找新一種對信仰的可能性,決定離堂。這些信徒有可能會在A教會崇拜,B教會團契和C教會事奉,牧養模式亦從此轉變。年輕人的屬靈胃口慢慢增長,以往的傳統教會牧養模式,亦不能再滿足需要。社運後,年輕人需要聽到教會可怎樣在社會上實踐信仰,不再是以往單單講求「信耶穌就可以上天堂」的傳統觀念,漸漸催生了一群離散的基督徒群體,希望在不同教會或機構找尋「甚麼是信仰」。

吳煥星在最近所著的新書《離散的流星:關於香港基督徒的雜思與告白》談及這幾年社運、疫情、移民潮下的離散基督徒。他表示近年基督徒群體的流動與散聚,像流星般一見即逝,但每名基督徒自己身上又發出光芒,照耀人群,繼續向世界作基督徒的見證。

思路.豐則認為神學可以回應處境,與破碎的人同行。神學是一個動態的思考過程,是跟著處境而變化的。思路.豐指,它不只是一種靜態的教義研究,只和那些在房間裡做研究的學者和神學家有關。

思路.豐近日發佈新書《神學沒練習太耐?幻變尋求理解》,指此書不是一本典型的神學導論書,不會提供一個標準答案。他認為,一切的神學思考是帶著當時的處境性和臨時性,信徒們必須思考,才能得出自己對上帝言語的看法。

是次聚會由宣道傳意及出版事工主辦,於十一月十二日在Breathing Room舉行。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