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談習近平宗教中國化論述霸權 |
趙文詞:中國化就是聽話 |
(2023年10月10日) |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時代論壇訊】「基督教中國化」是近年學界和教會界中談論的熱門話題。在本月的一個研討會中,來自加州的教授趙文詞(Richard P. Madsen)與香港大學教授宗樹人(David A. Palmer),分別從當下現況和宗教信仰模式兩個進路,談論其對宗教中國化的看法。趙文詞更在演講中引用「由上至下」與「由下至上」的兩種宗教中國化模式,並表示當下的中國宗教政策正在極力由學界到宗教界全面壓縮由下至上的中國化空間,企圖將有關中國化的論述同質化。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榮休教授、復旦──加州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趙文詞以「由上至下及由下至上的宗教中國化」(The Sinicization of Chinese Religions From Above and Below)為題開始當日的研討會。他指從二〇一五年的「中央統戰會議」上,習近平提出宗教必須中國化開始,「中國化」便成為政府各部門的指導框架,在此原則之下,中國的各個宗教都必須與社會主義中國社會相適應。趙文詞認為,宗教中國化取代了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後,以控制宗教為主的宗教政策,並比之更積極進取,「它要改造宗教為黨國服務」。 不過,趙文詞表示,「中國化」一詞可從由上至下及由下至上兩個層面理解。學者、神學家、宗教領袖及平信徒,長期以來一直嘗試令宗教傳統與現代中國文化適應和融合,是為由下至上的「中國化」,也常被叫做「本色化」、「本土化」或「處境化」。但由上至下的「中國化」則由習近平推動,包括本身為本土宗教的道教,都必須「為中國發展及偉大傳統文化的需要服務,並積極融入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他借用某位中國學者的說法,「中國化簡單來說就是聽話」。習近平推崇的中國化主要由篩選過的儒家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構成,而被認為與西方或海外有聯繫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受到嚴厲打壓。 趙文詞分享,無論學界、宗教領袖還是平信徒,都嘗試以由下至上的中國化進路與之抗衡,或者達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但可行的空間正在縮窄。近年,學者的研究必須符合習近平的中國化的論述,才可以出版;而與社會主義特色相違背的核心教義與傳統也受到挑戰。據稱政府正向基督教團體施壓,要求編撰一本支持基督教式社會主義的新版聖經,令社會主義價值觀成為教導核心原則。他指,在習近平推出宗教中國化之後,先後出台多項宗教政策,覆蓋至互聯網領域,對宗教活動進行更嚴苛細緻的管控,並將管理宗教的重點放在國家安全、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及煽動顛覆政權這些方面。十八歲以下兒童不得信教被嚴格實施、許多未註冊聚會點被衝擊、伊斯蘭書法從清真寺和清真餐館中被移除,而新疆的大規模集中營也正在移植到藏傳佛教的僧侶尼姑中。 儘管由上至下中國化的高壓下,由下至上的中國化的發展或抵禦空間正被蠶食,但趙文詞相信,中國宗教生態的複雜型態可以進化出種種多元可能,令習近平的中國化的同質性改造,必然不會成功。 在回應環節,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助理教授德詩婷(Naomi E. Thurston)同樣表達對當下中國宗教研究學界的憂慮。據她了解,中國學者近年愈發難以申請去海外交流或者參加國際會議,許多研究課題都變得危險,發表文章都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主導。她同樣亦見證國內教會在教堂內,甚至十字架上或祭壇邊懸掛國旗。這些都令她擔憂,當下中國宗教的現況、發展和歷史,都將缺乏正確的記載。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及社會學系教授宗樹人在「中國信仰與認同的三種模式」(Three modes of Chinese spirituality, religion and identity)中,則透過分析一般宗教信仰的三種模式──元人格關係、類比關係及自然主義關係,並指出無論中國宗教,還是基督教、佛教或伊斯蘭教,都可從中看見這三種不同的信仰模式。由此角度可見,在中國或其他地方,人們實踐宗教信仰的分別並不大。他在問答環節中再次強調,中國及其他文化都是獨特的,但如果認為只有自己的文化是獨特的,就會帶來危險。 本次研討會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六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靈性、文化與華人社會:跨學科與跨信仰對談」的第一節,於十月六日在香港中文大學鄭裕彤樓鄭家純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
新聞照片: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