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風山開啟九十二年前奠基埋下的時間囊
王福義:時間囊出土提醒後世牢記初心
(2023年10月03日)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時代論壇訊】歷史悠久的道風山,是不少信徒靜修默想的地方,其融合中西文化的建築風格,享負盛名。原來在九十二年前的道風山奠基典禮上,當時的先賢在尊道廳後方奠下基石後,同時放入一個用銅盒盛載的木箱時間囊。日前道風山舉行禮拜,進行開啟時間囊儀式。道風山基金董事會主席王福義表示,現代人最大的毛病是善忘,時間久了,一間機構也會忘記當初的使命,而時間囊的出土,正是要提醒後世牢記創始者初心。

一九三一年七月廿八日,道風山創辦人艾香德博士、道風山首席設計師艾術華博士(Johannes Prip-Møller)、時任香港聖公會會吏長及聖約翰座堂座主任牧師斯旺(Alfred Swann)共同主持時間囊埋藏儀式。時間囊擺放了九件文獻,包括當時基督教道友會(由艾香德成立的差會)的差會通訊、禮儀手冊、同工名單、北歐差會本部董事會及中央執委名單,以及一些文章等。

這個時間囊於九月十四日開啟,當中大部份文物已交由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整理及掃描,並收入電子館藏。當日禮拜中段,大會播出時間囊出土影片。隨後,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監督楊有志、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會長周燕鏞、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區會總幹事鄒小龍,一同進行具象徵性的開啟時間囊儀式,並拿出文物樣本展示板,逐一介紹其上內容。

接著,道風山的夥伴機構、亞略巴古差會的總監Silje Kvamme Bjørndal,及道風山的一眾代表,進行放置新時間囊儀式,並介紹即將進新時間囊裡封存的物件,包括道風山的行政文件、報章、出版刊物、書籍、記錄道風山歷史及活動等資訊的藍光碟、寫給一百年後的同工的信等三十多項物件。

問及對於香港的宗教自由及事工空間有否受限,Bjørndal指,在與本地教會及機構領袖交流時,這些領袖表示仍然感到香港有宗教及言論自由。她期望,香港的社會氣氛不會影響亞略巴古與道風山長久以來的合作關係,將來亦會繼續與道風山同工,共同尋找事工的新方向。

楊熙楠:偶然下得知奠基時埋下時間囊

談到舉行是次禮拜的緣起,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總監楊熙楠表示,他在很偶然的情況下,得悉道風山奠基典禮中埋下了時間囊,一些老同工亦聽說過有此「傳聞」,於是向挪威傳教士求證,發現一九三一年的一本挪威雜誌確曾報道此事。後來,道風山同工聯同浸會大學職員前往所在位置打開時間囊。適逢最近亞略巴古的同工來港開會,他便趁機舉行是次開啟時間囊禮儀,期望能與亞略巴古同工一同追溯先賢的傳統。

他指,在當年的奠基典禮上,聖約翰座堂的牧師也有幫忙主禮,而且當時何明華會督亦住在道風山上,反映了當時信義會和聖公會關係密切,故是次禮拜亦特意邀請聖公會的范晉豪牧師參加;此外亦邀請天主教及東正教神父、禮賢會及崇真會的成員出席,期望延續一直以來的大公精神。

現代人善忘 不易守住承諾使命

在禮拜中的分享環節,道風山基金董事會主席王福義指,現代人最大的毛病是善忘,未能記得歷史的教訓,也不能持守承諾;一間機構時間久了,會以為自己記得當初使命,其實非然;時間囊的出土,正是要提醒後世牢記創始者初心,因當中文物反映了道風山建立時的環境、目的、香港教會的情況,以及創辦人的心願和理想。

Silje Kvamme Bjørndal引用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的話指出,現今世代難以於時光中駐留,總是匆忙趕往下一處地方、做下一件事,於是當下就只有成為通向另一個目標的踏腳石時,才有意義。而是次典禮則是難得機會,讓人停下急速步伐,去想像、感受百年前的光景。又指亞略巴古過去與道風山合作從不間斷,未來合作將繼續延續。

是次禮拜在九月廿二日於沙田道風山雲水堂舉行,由亞略巴古差會、道風山基金會、道風山基督教叢林和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共同主辦。出席是次禮拜的嘉賓還有香港信義宗神學院院長曾浩賢、香港聖公會范晉豪牧師、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耿占河神父,及香港聖彼得聖保羅堂東正教堂遲秋農神父。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