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人才交流 總會原宣參訪紐西蘭毛利教會
(2023年10月02日)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義工記者Tulbus Isinkaunan紐西蘭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宣普世小組與紐西蘭長老教會(PCANZ)毛利大會(Te Aka Puaho)於9月11至20日在Ohope(奧霍普)共同舉辦「普世人才交流及研習計畫——紐西蘭教會參訪暨觀摩交流活動」,台灣共有14位來自不同族群及年齡的同工前往參加。期盼透過此次交流與紐西蘭毛利大會建立長期的宣教關係,也能夠培力原住民基督徒具備普世觀的人文素養。

抵達毛利大會所屬家屋(Marae)時,耆老Te Hemanawasm(赫馬納瓦斯姆)以傳統禮儀Karanga吟唱,表達對台灣訪客的認同、歡迎和祝福,她也介紹長老教會在毛利的宣教歷史和毛利家屋的意義。毛利大會議長Tamiana Thrupp(塔米亞納・瑟拉普)牧師以毛利語致詞時表示,這是首次有這麼特別的團體前來拜訪,雖台灣和毛利族都是原住民,但台灣擁有多樣的族群和語言,對此次交流深感榮幸。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副議長Fuyan Suda(張培理)牧師則回應,雖然數千年前毛利族和台灣原住民是一家人,但現在生活在不同的島嶼並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然而,透過這次的交流,可以一同在上帝裡面找到福音的本質。

參訪毛利聖地Maungapohatu(芒阿波哈圖)時,長期研究毛利族群發展的教授Taiarahia Black(泰亞拉希亞・布萊克)提到,自19世紀初殖民開始,殖民者和宣教士帶著他們的語言和文化來到紐西蘭,試圖改變當地族人的生活方式。儘管毛利人受到壓迫,但他們在讀到以色列人被埃及人迫害的故事時,感到自己如同以色列人一樣,因此基督信仰在毛利人的復振運動中扮演不可或缺的力量。

毛利歌手Whirimako Black(威里瑪科・布萊克)也提到,在殖民時期,政府禁止毛利人使用母語,導致語言流失。她的母親因此感到內疚,認為孩子不會說毛利語是她的錯。因此,Whirimako Black致力於通過歌曲來傳達毛利文化的故事,並復振毛利語。

交流計畫還包括參訪休斯菜園(Hughes Place Garden)。議長夫人Honey Thrupp表示,這是一個歡迎所有人的菜園,裡面所種的蔬果、物資、書籍都是免費給需要的人,而社區居民也一同參與分享、經營此菜園,這個菜園有上帝的祝福,使地方犯罪率降低不少。主日禮拜時,原宣普世小組分兩組前往Whakatane(華卡塔尼)教會及Murupara(姆魯帕拉)教會觀摩禮拜。

而最後一晚的文化交流之夜,毛利大會所屬教會也一同來歡慶,除了獻唱毛利傳統歌曲歌外,也教導毛利戰舞(haka)。原宣普世小組也獻唱排灣族曲〈senasena-I〉(我們大家來唱歌)、阿美族曲〈Fangcalay a romiad〉(美好的日子),最後邀請所有與會者一同跳排灣族圍舞,為交流之夜劃下句點。

Tamiana Thrupp在離別時感性地說,儘管彼此說著不同的語言,但同樣留著原住民的血液,彷彿是一家人,非常感謝這幾天的相處。他表示明年是台灣總會原宣70週年,期待前往台灣參與,並希望毛利大會與台灣原住民教會能夠保持良好的聯繫。

成功大學法律系研究生全睿軍(Lanihu Soqluman)認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在毛利聖地的行程,在那裡遇到不同領域為毛利族人權奮鬥的前輩們,有演講者、歌手、詩人、教授以及教會議長,他們介紹文化是如何與信仰結合唯一,並以自己身分復振文化、語言,以及土地。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的大四生王恩琦(Kivi Ljivaljiv)則表示,她對紐西蘭毛利教會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們待人如己。在抵達Ohope的家屋時,當地的牧者同工熱情地歡迎他們,並以握手、親臉頰、碰鼻的方式表示歡迎。對於毛利人來說,碰鼻代表著交換氣息,表示參訪者不只是訪客,更是被認可為一份子。  
新聞照片: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