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生命 在文字中遇見上帝
(2023年07月13日)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特稿/陳逸凡】寶島聯播網《寶島有意思》節目,透過人物專訪介紹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每個禮拜一到五準時在空中與聽眾朋友相會。6月14日節目以「台灣第一份報紙與第一台印刷機」為題,由主持人賴靜嫻專訪《台灣教會公報》總編輯陳逸凡,探索台灣新聞媒體的發軔與軼事。

《教會公報》創刊時原名《台灣府城教會報》,是由英國蘇格蘭宣教師巴克禮牧師所設立,在1885年發行創刊號。有鑑於當時台灣社會能識讀漢字的人並不多,因此當時的宣教師決定以最普及的台語白話字作為發行報紙的文字,透過「我手寫我口」的方式,讓絕大多數的台灣人,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讀書寫字,不在受制於只能透過他人口耳相傳的限制。

節目中也介紹台灣第一個本地的印刷工作者蘇沙,因天資聰穎,在三天內就學會羅馬字,肩負起印刷報紙的重責大任;而刊物中除了介紹台灣教會與社會大小事,更具有世界性的眼光,諸如日俄戰爭爆發、鐵達尼號沉沒等歷史大事接在報導之列,還刊登了《灰姑娘》等世界名著的台語翻譯作品,將經典故事賦予在地生命力,成為台灣讀者窺見世界文學殿堂的窗口。

這份對台灣意義重大的報紙,曾歷經數次停刊,第一次是第二次大戰全面爆發前夕,日本政府全面控管媒體,媒體需配合宣傳軍國主義及愛國情操。當時《教會公報》為了不讓黑手伸入編輯台,毅然停刊,直到戰後才復刊。第二次則因國民政府打壓本土語言,以台語白話字發行的報紙最終被迫停刊,直到數個月後才以漢字復刊,全台語白話字刊登的報紙成為絕響,台灣母語進入失根狀態。

第三次則是在1987年解嚴前幾個月,《教會公報》及《活路》副刊因刊登二二八事件40週年紀念禮拜消息,遭到警備總部以「借閱」名義扣押銷毀,直到台南地區的教會牧者與信徒兩度集結遊行包圍市政府抗議後,政府最終重新印還已銷毀的報紙,成為台灣民主史上的奇蹟。

回顧創刊之初,《教會公報》就在報紙上徵文,邀請信徒論述當時爭論中的信仰議題,突顯這份刊物始終以最誠實的態度面對信仰疑惑,不因議題困難而迴避,反而無畏於思索信仰真諦,更在台灣民主的進程中,成為這片土地的祝福。今日的《教會公報》仍然維繫優良傳統,更透過「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TCNN)來拓展傳播的途徑,見證上主的同在。

《新眼光讀經》手冊 靈修每日一篇
【林宜瑩專題報導】「從2016年開始,我就開始使用《新眼光讀經》手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68屆總會議長、新竹中會內壢教會牧師彭志鴻表示,他選擇使用《新眼光讀經》手冊的原因,是該手冊屬於長老教會,加上免費索取、內容縝密,還有每位寫手盡心盡力寫成每日一篇的讀經進度,解經角度也很正確。因此,他不只個人使用,還鼓勵全教會的兄姊一同使用《新眼光讀經》手冊做為靈修工具。

彭志鴻說,他先對內壢教會的成員發問卷,發現他們多數使用《新眼光讀經》手冊、《靈命日糧》及開路者傳播協會的有聲讀經。後來他們就集中使用《新眼光讀經》手冊,並依據讀經進度自行製作聖經填空手冊。如果有人能三個月持續填寫並準時繳交,將獲得一張價值100元的購物禮券,並會從中選出一份優秀的作品再加贈一張100元的禮券。

此外,內壢教會每週三晚上都會舉辦同心祈禱會,由教會的長執們輪流主禮,他們也以《新眼光讀經》手冊的讀經進度及內容來帶領。因此,長執們無需準備其他教材,弟兄姊妹也能以熟悉的《新眼光讀經》手冊作為個人的靈修工具。彭志鴻表示,儘管《新眼光讀經》手冊提供電子版,他仍鼓勵弟兄姊妹使用紙本,這樣他們可以在空白處寫下自己讀經的感動和領受,這樣才會珍惜而保留下來,待往後重新回味時,在信仰上說不定有更不一樣的體會與感受。

實際上,大桃園地區包括內壢、中壢、龍岡、龍潭、桃園、僑愛、平鎮等教會的牧者也都使用《新眼光讀經》手冊的讀經進度。他們以資深牧者每月負責三篇、年輕牧者負責四篇的分工方式,每日錄製《大桃園,新眼光》影片上傳到YouTube。儘管這項工作已經持續五年以上,每天有近50位觀眾,但由於觀看人數並不多且製作耗時,故在今年6月30日結束。

彭志鴻表示,錄製影片的最大收穫是訓練自己在短短十分鐘內以讀經進度講解一篇道。他強烈鼓勵眾弟兄姊妹能多使用《新眼光讀經》手冊,他相信,這對個人在對聖經真理的認識與理解上絕對有正面且積極的助益。

《少年新眼光》 多元角度探討聖經
【Dalul專題報導】於2015年正式出版的《少年新眼光》引用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聖經,讀經進度與《新眼光讀經》手冊一致,每日的讀經進度編排,讓讀者能在六年內讀完一部聖經。此外,在版面安排上,也以不同的設計吸引讀者,例如:每日左頁列有經文進度與亮光信息,而右頁則放置祈禱文與與活潑的資訊補充,盼以此鼓勵年輕讀者產生更多共鳴與思考。

《少年新眼光》的美術編繪Umav Ispalakan提到,封面設計的過程非常注重發刊節奏與相對應的經文範圍。該刊物每季(三個月)發行一次,因此封面的設計也會考慮到該季度的經文主題。封面的設計不僅揉合創意元素,還會與當下的社會環境與時事議題相結合,讓封面設計與內文內容緊密相連,也讓每一期的封面都呈現獨特的視覺設計與理念。

Umav Ispalakan以2023年第三季度為例解釋,該季範圍是保羅書信,設計上特別針對書信中的交流特性與主要精神,展現對各教會的關懷和牧養,進而延伸至現代的訊息傳遞方式,例如網路與通訊軟體。封面以各種通訊視窗和社群軟體作為設計元素,象徵牧養也可透過這些管道傳遞。雖然社群帳號看似虛擬,但其背後皆代表著真實的生命,營造出濃厚的基督徒社群感。

Umav Ispalakan指出,因過去設計與媒介使用的關係,常有人認為《少年新眼光》的受眾主要為國高中生,但從反饋中發現,此刊物實際上不僅限於學生,亦能供成人參考。經文由於字數限制,必須精準呈現其含意,進而帶出深入的思考。除此之外,還有配合的圖片、資訊延伸、教會公報新聞專欄等,不僅讓學生理解聖經,增加閱讀興趣,同時也提供成人信徒更多參考與討論的素材。

對於未來的規劃,Umav Ispalakan表示,除了繼續在文字事工上耕耘外,將進一步發展符合現代媒體的設計與使用,如網路媒體等,並希望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參與《少年新眼光》的服事,讓該刊成為培養文字事工人才的基地,並從多角度去探討聖經的經文,使經文討論更多元。


《耕心》週刊 真實的故事感受上帝
【洪泰陽專題報導】將三位兒子都奉獻給上帝,有孤兒背景的長老謝正次,長年來秉持回應上帝的恩典,只要有空,他都會索取《耕心》週刊,利用週間散步時間,分送給鄰里,這項行動即便在疫情嚴峻期間也從未停止。

原籍台南的謝正次,在台中的光音育幼院成長。該院由一群慈愛的外國基督徒捐助成立,每日早晚的禮拜活動,無形中塑造了謝正次對基督信仰的堅持。成年後,他在家扶基金會服務至退休,期間並持續借助各種機會傳播福音,深刻體驗到信仰如何影響他和家庭。

為了回應上帝的恩典,謝正次有意地栽培長子謝大衛成為牧師。然而,由於謝正次的身教影響,次子和幼子有好的大學學歷和職業,卻也選擇讀神學院成為牧師。謝正次由此更深信,這是上帝在引導他的家庭。

謝正次表示,《耕心》的內容真實地描繪人們在困境中遇見上帝,文字內容反映出信徒的心聲,讓讀者感受到耶穌的愛和上帝的救贖。因此,他強調,上帝的話語不會荒廢,在他發送《耕心》的過程中,上帝也會透過聖靈工作,親自感動人們相信福音。他的任務就是讓更多人接觸到福音的文字。他回憶,在新竹時曾將《耕心》送給一位飯糰攤老闆娘。後來,老闆娘主動給了他1000元,請他代為奉獻給《耕心》。

牧師謝大衛受訪時表示,父親的背景讓他深知自己是上帝養大的。他提到,父親每日會舉行家庭禮拜,有空就會帶孫子一起發送《耕心》。對於信仰的堅持和體驗,父親不僅影響了他的一生,也成為後代的榜樣。即使現在已經80多歲,謝正次仍然願意為主服務。謝大衛提到,父母親在台中和新竹兩地居住。他們會分別在台中中會忠明教會和新竹中會新竹教會參加主日禮拜,每週都會蒐集剩餘的《耕心》分送給鄰居或醫護人員和病患,分享福音的好消息。

《甜蜜親子報》 親子共讀同受造就
【林婉婷專題報導】2012年1月發行創刊號的《甜蜜親子報》,已有超過11年歷史。《甜蜜親子報》主編方雅惠受訪時表示,這份月刊從一開始就沒有標示注音符號,因而曾引發家長好奇與建議。但她強調,《甜蜜親子報》受眾不僅孩子或家長,而是「親子」,且刊物定位不是要藉由閱讀增進兒童語文能力,而是鼓勵親子雙方在共讀過程中對話,探討、思辨基督信仰。

《甜蜜親子報》為每月第一個禮拜三出刊,目前有四個版面,另與當期《台灣教會公報》第13版連結推出隱藏版;共讀方式可以按照能力與習慣安排,例如每個禮拜共讀一版等。方雅惠點出,雖然定位不是語文讀物,但《甜蜜親子報》在擬定主題、撰稿、繪圖與編輯上仍相當用心。

方雅惠進一步介紹《甜蜜親子報》各版的設計巧思。頭版是「童來讀新聞」,呼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統,鼓勵基督徒以信仰角度去關心社會脈動。尤其在數位時代,孩子可以透過網路知道各方與各樣消息,家長們與其阻止孩子接收資訊,不如帶著他們認識。「童來讀新聞」收錄的議題相當廣泛,包含社會時事、國際局勢等,另也會配合教會節期推出應景內容。

方雅惠說明,二版「耶穌在哪裡」,內容主要是在舊約聖經中找尋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預言,呈現則採「任務」形式,以增添閱讀趣味,最後也有「結案報告」總結經文寓意。三版「繪本異想國」廣受讀者喜愛,甚至有讀者反應這個版面是自己的繪本書單。四版則是綜合版,開放親子投稿,或刊載美國漫畫家保羅‧考克斯(Paul Cox)正式授權的漫畫「改革通」。第五版收錄在《教會公報》的隱藏版,主題是「兒童要理問答」與「和孩子聊信仰」輪流刊出,前者是《兒童要理問答》搭配故事,後者是翻譯自凱利‧基索芬(Carey Kinsolving)執筆成文章,以師生對話形式談信仰。

除了紙本刊物,《甜蜜親子報》內容也定期更新在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並有同名臉書粉絲專頁,現正進行活動,按讚臉書粉絲專頁並留言、公開分享,就可以獲贈獨家溫馨LINE貼圖。

方雅惠談到,《甜蜜親子報》走過這些年,秉持傳揚基督信仰的精神,也因為聖經真理屹立不搖,讓作者與讀者因著對上帝的信仰而共享對福音的看見,使《甜蜜親子報》能夠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並幫助大小讀者從聖經觀點去認識世界。

《台灣教會公報》 融合世代觀點
【Dalul專題報導】嘉義中會退休牧師湯孟宗,儘管家境普通,父母都是勞動階層,但他在那艱苦的日子中,卻見證了教會牧者如何透過行動與信仰關懷家庭。這份經歷激發他抱持著一種願景,希望自己牧養的教會也能成為人們的幫助。

湯牧師曾經服役於海軍,這段經驗讓他深刻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從書中,他了解到各種時代與地區的思想與文學,這些都為他日後的講道提供了養分。他特別重視《台灣教會公報》這份刊物,除了提供各種新聞外,社論部分也讓他深化對各種議題的理解,同時認識不同角度的神學觀點與聖經解釋。他認為,這讓各世代的觀點得以交融與碰撞。

湯孟宗期望,每一位教會的弟兄姊妹都能從《教會公報》中有所收穫,感受並見識到這些美好的事物。

美好腳蹤系列繪本 連結鄉土情
【Dalul專題報導】在靜謐的梅子園中,傳來一陣陣閱讀故事的聲音,這是Cou(鄒)族群的來吉教會在今年初舉辦的青少年冬令營活動。

來吉教會牧師Humhum Nahaisulan(乎乎姆・哪海抒嵐)表示,初到來吉教會時,她因跨族群傳教面臨許多挑戰。她注意到教會在社區的影響力正在減弱,隔代教養和教育問題導致聚會人數無法增長,因此希望能嘗試更多方式,增強教會與社區的連結。於是,在冬令營期間,除了感謝台灣教會公報社「368繪本認購計畫」提供的20至30本美好腳蹤系列繪本,她也將活動場地設定在戶外,讓信徒親近大自然,嘗試讓閱讀繪本變得有趣。讓各年齡層的人參與和服事,展現了教會的凝聚力。從書中的人物故事中,他們看到上帝的愛如何透過文字,在不同的時空和人物中呈現,帶來祝福。


 
新聞照片: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