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信仰種子 結出聖靈果實(下) |
總會教育出版各類型教材 幫助教會和兒童事工接軌時代 活出好品格 |
(2023年03月27日) |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 編 按 ≡ 兒童主日學事工沒有輕省的捷徑,必須長期的陪伴與關懷,呵護信仰幼苗在孩童心中成長,方能期待結實豐收的一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委員會針對兒童推出的暑期及主日學雙教材,不僅有助於孩子從聖經出發認識信仰,老師也能在備課過程中同得造就。本期專題透過教材介紹及牧者分享,盼在少子化危機中看見轉機。 總編輯|陳逸凡 切合兒童意願 不再從早坐到晚 【林宜瑩專題報導】針對教會兒童主日學人數日益減少的現象,2015年從神學院畢業後,就到台北中會鶯歌教會投入兒童牧養的牧師林櫻宜表示,實在不應該把這趨勢歸咎於少子化,而要思考投入兒童事工外展的必要性與急迫性。她指出,兒童各年齡層的人數分布零散,導致進入青少年階段出現年齡斷層問題,這對教會永續發展將是很大的挑戰。 林櫻宜點出,現今很多人對教會兒童主日學的刻板印象,就是像學校上課一樣讓孩子靜坐聽課,但孩子學習的模式已經改變,他們很難在教室裡靜靜坐著聽老師單方面地講述,更何況平日就已經在學校從早坐到晚,甚至還有課後安親班。因此,鶯歌教會兒童事工工作者看見孩子們的需要,決定調整主日學上課方式,更貼近孩子的需求。 林櫻宜坦言,要兒童主日學老師一下子改掉過去講課的習慣,執行上確實是有點困難。為了提升兒童主日學的教學品質,鶯歌教會從2021年開始,邀請內部大專、高中生加入兒童、青少年事工,不但注入新血並與原有老師彼此配搭服事。這樣的改變讓兒童自發性地喜歡參與教會兒童活動,並在信仰上有更好的學習與吸收。 從2023年開始,鶯歌教會兒童主日學有新的改變,每月挑選一週為「特別週」,透過手作活動,包含用各樣材料做成藝術品(流體畫)或是親手料理食物(爆米花、煮湯圓),將神學概念融入其中,讓孩子在實際操作中得到信仰上的造就。 林櫻宜強調,要讓兒童主日學能夠健康發展,也必須獲得教會主任牧師及長執兄姊的認同與支持。她感謝鶯歌教會牧師洪詠恩的充分信任與授權,以及教會長執兄姊的協助與認同,讓她得以在服事與家庭上都能兼顧,為此她感謝上帝的賜福與眾人的好款待。 鶯歌教會兒童事工現在分成幼稚班、小一二(初小班)、小三四(中小班)和小五六(高小班)等班級,穩定聚會有20餘位孩子,另外青少年也有20餘位。鶯歌教會已經換過多套教材,都是為了切合兒童事工的改變而轉換。林櫻宜強調,教材沒有對錯優劣之分,關鍵在於是否適合教會兒童的需求,例如現在鶯歌兒童事工減少孩子坐著聽老師的部分,就會選擇動靜兩相宜的教材。 林櫻宜說,每次教會辦兒童暑期夏令營或是寒假冬令營,確實都會有很多社區孩子進來,可是活動一結束,若沒有積極跟進或聯絡,孩子幾乎都進不到教會來。她認為,教會兒童事工的健康發展需要每位兒童主日學老師的努力,以及對孩子真心的關懷與輔導。透過主日學輔導及老師對孩子的愛心關懷,讓兒童體驗到主耶穌的愛,才能真正留在教會裡。她強調,辦再多的活動,若沒有積極跟進或聯絡,孩子離開教會的機率仍然很高。 兒少門訓就像漢堡 需要委身關愛 【邱國榮專題報導】七星中會雙連教會記念教會設教110週年,舉辦「挽救兒少流失&如何門訓兒少同工」研討會,邀請長期推動兒少事工有成的嘉義中會水林教會牧師莊信仁、屏東中會和平教會主任牧師葛兆昕演講並座談,分享他們在兒少事工方面的經驗。 莊信仁指出,水林教會的孩子幾乎都是第一代基督徒,因此陪伴的過程至關重要。經過陪伴的孩子們會重新思考,他們想要學習的樣式是什麼,同時也會強調門徒訓練的重要性。 莊信仁強調,做門訓時,他非常重視基督徒要有僕人的樣式,因此門訓對水林教會來說很重要。孩子們需要回頭思考如何回應門訓的呼召,不是要成為在教會台前光鮮亮麗的人,而是要明白在每個位置上,他們都要重新認識如何活出見證,這個過程應該從國中就要開始。 莊信仁舉例說,在談論信仰時,國中生會思考如何實踐信仰,在過程獲得正向成長。他提到有一位孩子因為堅持不作弊、做正確的事,在國中三年度過了被霸淩的悲慘時光。如何帶給這位孩子信仰的盼望與看見未來,陪伴他走過每個困境,這會是下一步的關鍵。隨著時間累積,孩子們逐漸釐清了自己的信仰和人生未來的關聯性,這個過程對教會來說是教會的未來,然而年輕人的未來就始於現在。 莊信仁表示,教會給予孩子們什麼樣的教育和榜樣,都會影響他們的現在和未來。在教導過程中,他會挑戰年輕人,但他坦言這很困難,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接受挑戰,特別是在鄉下的教會。 他表示,與師母做兒少工作時,不再糾結於量化的問題,始終關注每個願意接受陪伴的生命,如何在真理中找到上帝對他們獨特的計畫。因此,他和師母不會勉強孩子來教會,而是告訴孩子,只要願意來,他們願意與孩子一同尋找上帝在其生命中的特殊計畫。 對於兒少的門訓問題,葛兆昕則建議,在門徒訓練中,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接受方式、做法、強度都不同。當指出一個人的問題時,大多數人都會有抗拒,尤其對於兒少來說,像牧者這樣的身分對他們而言是一個權威人士、如同父親般的角色,因此需要做好前置工作。例如與備感壓力的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真誠地關心他、幫助他、讓他感受到真誠的愛,讓他知道教會願意興起他、帶領他,成為他生命中的導師,並成為他在信仰上的榜樣和典範。孩子需要看到這些,才能慢慢對教會產生信任,之後,教會才能進一步與他溝通和幫助他開展訓練。 葛兆昕指出,如果正在接受門訓的同工覺得壓力很大,這會影響到他的服事和信仰,也可能影響他對門訓的看法,對門訓來說是一個挑戰。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困難和反應方式,就像羊一樣,有些羊能夠順風而行,而有些羊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持才能克服逆風而前進。當遇到困難時,需要去了解他的處境,並想方設法幫助他克服困難,提供適切的支持和鼓勵。 葛兆昕表示,門訓不僅是一門課程,更重要的是同工如何在不同課程的銜接之間落實、實踐。實踐非常難,生命的調教、品格的建立和塑造都是困難的,但當一個人委身之後,幾年後就會發現他有很好的突破,會委身、敞開心扉,讓傳道人調整他的觀念,甚至視傳道人為父母一般,是可以依靠並敞開心扉的對象。 葛兆昕指出,雖然能夠讓人委身需要有很多前期的工作,但可以簡單地將它比作漢堡:漢堡包括兩片麵包和一塊肉,兩片麵包就是你的愛和環境。 368繪本認購 公報社做媒合 【Dalul專題報導】台灣教會公報社推出「美好腳蹤368認購計畫」,透過認購「美好腳蹤系列繪本」,捐贈給需要的教會與單位。截至2023年1月,已有28冊出版,記錄了在台灣默默奉獻的人物故事,並以繪本的形式呈現,帶給人們感動與啟發,為兒童事工提供多元的角度與機會。 公報社行銷經理哀玉梅表示,此計畫最初是在2022年聖誕節期間,希望以送禮的方式,將「美好腳蹤系列繪本」,認購給需要的單位。由於實施之後得到熱烈的回響,公報社便在今年初展開整年度的「368繪本認購計畫」。公報社的角色是作為媒介平台,除了認購者指定的單位外,也會幫忙尋找需要的單位合作,讓繪本送到更多地方。截至今年3月,已將認購的書籍送至全台58個需要的單位,還有認購者捐贈給澳洲教會,讓「美好腳蹤」的故事成為不同地方的祝福。 哀玉梅說明,送書不難,但找到適合的單位卻需要考量與討論。在選擇受贈單位時,公報社傾向選擇有在做兒童或閱讀事工的單位,因為認購只是一個開始,送出書籍後需要有人引導閱讀或推行相關事工,才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因此,除了推廣送書,更重要的是分享閱讀的價值觀。 哀玉梅舉例,東部中會都興教會於今年初收到繪本後,搭配教會推行的繪本品格營事工使用,藉由推動閱讀,分享「美好腳蹤」的系列繪本。主推該事工的牧師陳玫君也在臉書中提到,有些孩子家中可能沒有書籍,或沒有陪同閱讀的經驗,也缺乏字彙量,因此他們透過志工使用點讀筆,用聲音說故事,幫助孩子理解「美好腳蹤」中的故事。 花蓮縣壽豐鄉的東中豐田教會也在回饋信中感謝公報社推動「美好腳蹤368認購計畫」,讓教會的主日學能夠有適合的教材使用。目前,兒童主日學是改為禮拜模式,透過詩歌敬拜、信息時間和小組時間,帶領孩子有不同的領受。而「美好腳蹤」的系列繪本書籍將會作為兒童禮拜主要的資料,期望讓更多孩子了解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令人動容的故事。 |
新聞照片:
|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