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仰恩從蘇格蘭啟蒙運動談再造台灣新文化運動 |
(2023年01月16日) |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林宜瑩台北報導】由醫師林衡哲規劃、財團法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賴和文教基金會、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主辦的「文藝復興論壇系列—再造台灣新文化運動」,1月14日下午邀請七星中會濟南教會神學與教育牧師鄭仰恩,以「蘇格蘭啟蒙運動—兼論齊對台灣社會的啟發」為題進行專題演講,會後跟與會者進行座談。 濟南教會主任牧師黃春生在引言時表示,一百年前,台灣的知識份子、仕紳、先進,提出「台灣人要自己治理台灣,需要先啟蒙」,所以籌組文化啟蒙團體「台灣文化協會」,並在1921年10月17日下午1點於台北市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現為靜修高中)舉行成立大會。 當年台灣菁英在幸町教會(現為濟南教會)開籌備會,並規劃邀請日本的社會運動家、社會改良家,日本勞動運動、農民運動、無產階級政黨運動和消費合作社運動中的重要人物—賀川豐彥(Kagawa Toyohiko)來台灣演講,大正11年(1922)2月11日賀川豐彥(Kagawa Toyohiko)首次來台灣巡迴演講,2月12日在幸町教會主日講道,並主持連續三日的演講。 2月13日受蔣渭水邀請在春風得意樓舉辦賀川夫婦歡迎會,幸町教會由上與二郎牧師等八名共同招待;1923年年初,賀川豐彥受台灣文化協會邀請再次來台灣巡迴演講,喚起人民的啟蒙;1924年起,文化協會也趁暑假時在霧峰林家舉辦名為「夏季學校」的夏令營;黃春生說,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邀請賀川豐彥巡迴演講,一百年後,台灣人還在為台灣國家主權奮鬥,回想一百年前的初心,他期待透過這系列演講,來延續台灣人的啟蒙運動。 鄭仰恩演講一開始,就先介紹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李庥(Hugh Ritchie)、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巴克禮(Thomas Barclay)、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 III)、梅監務(Campbell N. Moody)等來台灣宣教的外國宣教師,他們都與蘇格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鄭仰恩也貼出馬偕在1873年日記部分紀載「課程」內容,除了神學外,多有解剖學的時間。 接著,他開始介紹18世紀(1730-1790左右)在蘇格蘭風起雲湧的啟蒙(學術)運動,主要在愛丁堡大學和格拉斯哥大學,他一一介紹諾克斯(John Knox)、梅爾維爾(Andrew Melville)、哈奇森 (Francis Hutcheson)、大衛.休姆 (David Hume)、亞當.斯密 (Adam Smith)、亨利.霍姆 (Henry Home)、杜格爾德・斯圖爾特 (Dugald Stewart)、瑞德 (Thomas Reid)、威廉.羅伯遜 (William Robertson)、約瑟夫.布雷克 (Joseph Black)、瓦特 (James Watt)、約翰.普萊費爾 (John Playfair)、羅伯特.亞當(Robert Adam)、勞勃.伯恩斯 (Robert Burns)、華特.史考特 (Walter Scott) 、公民社會學之父佛格森 (Adam Ferguson)等人。 鄭仰恩表示,他們從加爾文傳統、人文主義及具有啟蒙特質的「人類的科學」(Science of Men)開始通過對話,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在啟蒙的氛圍裡,不同學科的研究者組成一個緊密連結、交織對話、科際整合的學術圈;這些菁英或許除了休姆(David Hume)以外,幾乎清一色都是教會領袖、律師或大學教授;而蘇格蘭的啟蒙運動,後來也影響美國獨立運動、加拿大社會菁英份子;到台灣來宣教的英國及加拿大的宣教師也深受影響,與台灣近代史的發展更是密不可分。 鄭仰恩在結論時表示,如何跨學科、跨領域交流對話的科際整合,到具有跨領域的博雅人士一起推動啟蒙心靈、全人教育、民主素養,並在現代社會推崇富而有禮、生活品味、利他之心的價值觀,以及鼓勵人民公共參與、自主性、護衛自身的自決行動,並在不同「宣稱擁有真理」的體系,包括神學、科學、醫學、法學、哲學、心理學等等之間的持續對話,如何將少數博雅菁英,透過公民教育普及到普羅百姓,都是台灣可從蘇格蘭啟蒙運動中獲得的啟發。 |
新聞照片:
|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