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想傳遞好消息, 而不是向人們報末世的計畫
(2022年12月09日)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
在我人生多數時間裡,我對啟示錄這本書簡直避之唯恐不及。我知道讀它也許會對我的生命有好處,但我還是一直不想讀它。

也許是因為小時候教會教我讀啟示錄的方式影響了後來的我。青少年時期,我的小組一起看了一部生動描繪了在其他“真”基督徒被提到天上,剩下沒被提的基督徒留在地球上的恐怖電影。我看完真的太害怕了。所以我開始探索預言類的書籍,試圖將中東地區發生的事件跟聖經對末世的描述連結起來。但我還是有滿滿的困惑。所以我放棄試圖理解啟示錄。甚至,它變得像我聖經裡的附錄那樣的存在。不讀啟示錄對我人生來說好像沒有太多影響。

即使在接受了神學培訓後,我還是沒什麼信心用啟示錄講道,或教導啟示錄。啟示錄感覺還是太神秘、太殘酷、太奇怪了。它描述的那些奇幻異像似乎對基督徒日常生活會遇到的實際問題沒什麼幫助。它最多就是在警告我們,“你最好做好準備,因為世界末日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像我這樣的基督徒其實並不少。這麼多年來,我非常少聽到關於啟示錄的講道。就算有,也只講了啟示錄裡“比較安全”的一小部分,例如基督在第2和第3章給教會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教會對於啟示錄裡鮮活且充滿生命力的信息都保持著沉默。

轉換眼光
就像有些人戴到度數不對的眼鏡一樣,我也有戴錯眼片的問題。我內心已預先設定要透過“預測未來”的這個鏡片來讀啟示錄。跟許多基督徒一樣,我將啟示錄視為一本關於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的預言書。約翰看到的異像就像末日事件的電影劇本,例如世界末日會發生的善惡之戰 (Armageddon) 或敵基督者在地球上的統治。透過看預言書的鏡頭,我很難覺得啟示錄對上帝的子民來說是個好消息。

但是,如果我們透過不同的視角來讀啟示錄呢?如果我們不用預言鏡片,而是透過“大使命鏡片”來讀它會怎樣?從大使命的角度讀聖經的意思不是要找到段落來支持教會的跨文化傳福音事工。相反,它所關注的是上帝在這世上所做的一切,祂如何在各個層面都帶來救恩跟醫治,以及上帝的子民如何參與到這個全面的計畫裡。

把這個原則應用在啟示錄的意思就是,與其試圖破解末日的詳細計劃,我們需要看見啟示錄是如何見證上帝透過基督這個被殺但復活的羔羊來恢復所有受造物 — 包括人類 — 的重大使命。啟示錄向我們展示了上帝愛世人的終極目標,即“將一切都更新”(啟示錄 21:5)。

但這還不是全部的故事。啟示錄也想要裝備跟激勵上帝的子民,讓他們投入到上帝為這世界準備的救贖工作中。啟示錄的目的不是預言未來,而是呼召我們此時此地

像是已活在預知的未來裡而生活著。它使基督徒群體能夠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實踐上帝的愛的使命,期待著祂使一切都更新的那天到來。

正如新約學者邁克爾·戈爾曼(Michael Gorman)所說,我們需要“不將啟示錄視為未來的劇本,而是將其視為教會的劇本”。

本文的後半段會更多解釋為何透過宣教的眼光來讀啟示錄才更能忠於它預言性的文體所想傳達的信息、內涵,及盼望。

重新看待這個世界
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啟示錄使用的文體。 就像聖經中任何一本書一樣,我們需要問:“它用了什麼樣的文體?” 儘管啟示錄跟聖經預言 (見啟1:3) 及書信 (1:4, 9) 文體有共同之處,但最重要的是,它是屬於一種被稱為“末日文學”的古代寫作文體。而約翰的原始讀者比我們更熟悉這樣的文體。末日文學充滿了異象、符號及故事,它迫使讀者閱讀它的時候使用大量的想像力。而這是我們西方人,包括我自己,必須狠努力才能做到的事。

我想說的重點是:我們不能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啟示錄裡的圖像和符號。透過預言的鏡片來讀啟示錄可能會造成些常見的錯誤。例如: 把啟示錄13章16-17節裡說的“獸的印記”當作某種物理性植入身體或印在身上的標記。

但在《啟示錄》中,獸在手上或額頭上的印記與上帝在祂僕人額上的印記在本質上完全相反 (啟 7:3;9:4)。兩者都是所有權的標誌,象徵著我們對上帝和羔羊或對撒旦和野獸的忠誠。但並不是因著肉眼可見的標誌,而是因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才能知道我們真正效忠的是哪一個王。

啟示錄充滿詩意的意象,與其說是在描述末日場景,不如說是呼籲基督徒群體重新想像他們所身處的世界。約翰從他那個時代流行的末日符號中汲取靈感,使基督徒能轉變他們看待這個世界的眼光。這種新的眼光讓我們能明白上帝在這個世界所做的事 (祂的使命),以及我們能如何參與上帝的使命 (教會的使命)。啟示錄學者理查德·鮑克漢 (Richard Bauckham) 明智地解釋: 約翰的異象揭示了上帝對人類歷史的最終目的,以便上帝的子民,不論是從前的基督徒還是現在的,都可以用這個視角來重新思考現在所過的日子。實際上,約翰說,“從上帝的視角來看,事情本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舉個例子來說。在第7章中,約翰設想了來自各個部落、語言和國家的人們站在上帝寶座前,日夜敬拜上帝(9-17節)。這不單單是在預測“當我們都到了天堂”會發生的事。他所描繪的景象是在告訴我們“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為什麼現在會在自身所處的地方”。這景象乎召教會要成為這樣的社區 -- 雖然分化人們的力量如此強大 -- 但在基督徒群體裡,所有會分離國家、部落、種族和文化的障礙都不該存在。並且還給了我們一個使命: 在等待這幅景象終將到來的那天之前,我們現在就能邀請各種語言和國家的人加入這個敬拜上帝及羔羊的合唱團裡。我們現在就能努力活在上帝即將實現的未來藍圖裡。

連同上下文一起看來讀啟示錄
如果約翰邀請他的讀者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身所處的世界,我們同時也需認真看待他寫這本書時所處的文化背景。首先,啟示錄最初是寫給宣教背景下屬於羅馬的小亞細亞地方教會們。約翰呼籲收件者在他們所處的地方生自己的生命樣式來見證被殺及復活的羔羊的所帶來的好消息。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