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造就】服從?盲從? |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 |
(2022年03月25日) |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郭毓安(加拿大長老教會牧師) 農曆過年後,俄羅斯突如其來地侵略烏克蘭,震驚世界。許多人從和平、安穩、甚至認為大型戰爭不會再發生的幻想中驚醒。這場戰爭也標誌著「後冷戰」時期的結束,未來的世界可能變得更不安定。 80年前,納粹德國與其他軸心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種族滅絕,慘絕人寰的殘暴事蹟彷彿歷歷在目,冷戰時期的核武威脅感覺也近在咫尺。為什麼獨裁的領導者可以這麼冷血地發動戰爭,造成大量死亡,使許多人民流離失所?為什麼他們會犯下許多戰爭惡行?又為什麼有許多人願意盲目地跟隨聽從他們的指令?雖然人性感覺如此軟弱,但還是有不少人勇敢站出來反對他們的惡行,甚至不惜犧牲性命。本文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這個主題,帶讀者從信仰的角度省思該如何避免盲從,做出合乎信仰的抉擇。 ◆威權之下,人們如何做決定? 1961年的8月,一位年輕的社會心理學家史丹利‧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在耶魯大學做了一個有關「服從權威」的試驗。這個試驗就叫做「米爾格倫試驗」(The Milgram Shock Experiment)。他的父母是來自東歐的猶太人,所以米爾格倫對於猶太人受納粹德國的迫害感同身受。他想要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了解:為什麼成千上萬看似善良的德國士兵與軍官,會選擇服從納粹的命令而迫害猶太人? 米爾格倫招募了許多受試者來參與這項實驗。一開始,受試者會被帶到一間實驗室向演員飾演的「假學生」打招呼。然後,受試者會被指派擔任「老師」的角色,而學生則被綁在椅子上,手腕被銬上電擊環。 老師的角色很簡單,朗讀一連串的單字,並要求學生複誦同樣順序的單字。學生若答錯,老師便需以電擊做懲罰,從15伏特開始,隨著錯誤次數慢慢增加。當電壓達到75伏特時,學生會開始悶哼;增強到135伏特時,學生則開始呻吟,並哀求老師停止;等到270伏特時,學生則開始慘叫;最後到330伏特時,學生毫無聲息,因為已經無力回應了。 妙的就是,事實上學生並沒有被電擊,一切都是演的。目的是要測試老師是否會完成所交代的任務,或中途不忍而停止。實驗的結果讓米爾格倫非常驚訝,那就是62.5%的參與者會持續處罰到最高的450伏特。 接下來,米爾格倫把這個實驗的場景搬離了長春藤名校耶魯大學,轉而來到鄰近的小城鎮。他發現受試者持續懲罰學生到最高的450伏特的比例減少了一半,許多人在學生第一次哀求住手後,就退出實驗。這個實驗證明了,人們在面對權威像是名校所做的實驗時,會比較願意服從。 ◆他人的行為如何影響我們? 除了上述實驗之外,米爾格倫又找了兩名演員扮演老師的角色來陪伴受試者處罰學生。他實驗了兩個不同的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兩名演員老師在學生哀求時,很快地選擇退出。在這樣的情況下,絕大部分的受試者也會陸續選擇跟著退出,只有約10%的受試者堅持電擊到最後。在第二個場景中,受試者不用親自按電擊鍵而是下指令給其他兩名老師,在這樣的實驗環境下,竟有超過90%的受試者持續堅持電擊到最高的450伏特。 米爾格倫所做的這一系列實驗,證實了無論人們所作所為是否違背良心,人們很容易服從權威或盲目地跟從其他的同伴。盲目跟隨也就是社會心理學所描述的「從眾效應」。事實上,人是群居的動物,喜歡被接納,也渴望被認同。如果在群體中不被接納,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也因為如此,人們很容易違背良心,去做其他人認可的事,藉此換取接納與認同。 人們也很容易做出不合理的判斷,只因為他們認為更專業更有權威的人會有更好的觀點。這或許也是當初許多德國人毫無異議與反思地接受納粹的觀點,並默許迫害猶太人的原因之一。 ◆好的榜樣如何引領眾人? 雖然人性有許多弱點,但上帝也賞賜同理心給我們。不是所有人看到不公義的事情都默不做聲,在米爾格倫的實驗裡,還是有許多人選擇退出實驗。這個現象在那些曾經歷相似苦痛的人,或自小對人性價值觀有深刻被教育的受試者當中尤其明顯。 另外,實驗也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事實:一些人的見義勇為,往往可以引導其他受試者做出良善的抉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有許多人不懼懲罰,自發性地掩護猶太人逃難,也有許多異議分子發出公義的聲音。位在法國中南部的勒尚邦(Le Chambon-sur-Lignon)村民們就是其中一例。 在二戰之初,法國政府節節敗退,被迫與希特勒政府簽訂停戰協議並與之結盟。當時法國的維琪政府屈從於納粹的要求,逮捕許多難民與異議人士,但位於法國中南部的小村莊勒尚邦卻抵制這個決定。村裡的牧師安德烈.特洛克梅(Andre Trocme)與愛德華‧狄斯(Edouard Theis)呼籲村民們不要屈服於極權主義,要用聖靈的武器來對抗。他們成功協助隱藏許多猶太人並偽造身分證明,讓數以百計的猶太人順利越過邊界到達中立國瑞士。他們當中許多協助猶太人逃難的人也因此被逮捕或被處決,但是他們毫不退縮。他們願意挺身而出,除了因為他們的信仰,也因為大多數村民是16至17世紀因著支持宗教改革而遭受迫害的胡格諾(Huguenot)教徒的後裔。村中的一些領導人物,像是特洛克梅與狄斯牧師及時挺身而出也是關鍵。 ◆聖經是我們最好的指引 米爾格倫所做的實驗及勒尚邦村民挺身而出的故事,為活在現今世代的基督徒提供了許多有意義的觀點。 第一,就算在多數人都違背良心的情況下,還是會有少數人願意挺身而出。在實驗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昧著良心或硬著頭皮做完實驗,也有許多人嚴正拒絕。 第二,這些拒絕的少數人,往往在關鍵時刻可以起臨門一腳的作用來改正整個風氣。實驗中,演員老師的主動退出帶動許多受試者一起退出就是一個例子。勒尚邦村的牧師們也扮演著這樣的角色。 第三,我們的價值觀與同理心會影響我們去做判斷。在實驗中的許多受試者堅定地選擇退出,是因為他們有同理心,也因為從小就被教育良好的價值觀。 對基督徒來說,信仰是形塑我們價值觀與良心的根本。就好像16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帝國議會辯護自己的立場時所說的:「我的良心是受上帝的話語所管控(captive)。我不能、也不願意撤回,因為違背良心是愚蠢的,也是危險的。這是我的立場,我別無選擇。願上帝幫助我,阿們。」 馬丁路德勇敢站出來,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是基於他從聖經所認識的基督信仰。我們的價值觀需要被教導,聖經是我們最好的指引。 海外基督使團的總幹事奧斯華‧桑德斯(J. Oswald Sanders)曾說:「飛靶要射中靶心是需要校準的。最好的道德校準,就是把我們的良心跟聖經排成一直線。」 聖經裡擁有許多真理等待我們去發掘,耶穌是我們最好的模範與榜樣。事實上,耶穌的許多作為都與人們容易陷入的從眾效應相反,當耶穌的門徒與群眾期待耶穌行神蹟,證明祂的能力與自己是上帝的兒子時,耶穌卻反其道而行。祂不走譁眾取寵的群眾路線,卻反而與許多被普羅大眾忽略的人成為朋友。祂與當時猶太人厭惡的稅吏們吃飯、醫治好被大眾隔離的痲瘋患者、在撒馬利亞村莊與一位被投以異樣眼光的撒馬利亞婦人對話。 耶穌的所作所為是出於憐憫,也因為祂知道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出身背景、社經地位與他人的眼光,而是單純因為他們是照上帝的形像所創造的。 × × × 有時候,我們很容易在生活中被從眾效應或一些權威的領導方式誤導,導致我們的信仰價值觀被拉扯,像是選舉投票、主管會議、甚至跟風搶購等。或許下次碰到類似的事情而需要做決定時,我們可以問自己,為什麼我們要做這個決定?這個決定是否受到他人的影響?我們是否只是想要跟風、跟流行?定睛於耶穌,可以幫助我們釐清所面對的事情,並做出適當的決定。 使徒保羅也在寫給羅馬的教會書信中提醒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章2節)願上帝的良善與基督的愛長住我們的心,引導我們每天所做的決定。 |
新聞照片:
|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