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間1919服務據點 瘟疫來時成為社會安心網絡 |
(2020年05月18日) |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國度復興報
1919服務據點已在社會中形成一股強而有力的服務網絡,如今已有7大區辦事處與千間1919服務中心。面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基督教救助協會已設立10年的1919食物銀行,幫助了社福邊緣戶,支援前線、陪伴在地弱勢家庭,並且透過網路和教會傳遞防疫訊息、提供防疫包、口罩及糧食,成為一股安定的力量。 1919食物銀行總監張謙方於5月14日受訪時表示,目前有600間教會參與1919食物銀行的食物專案,其中包括贈送食物包。起初參與單位不多,在2015年全台食物銀行如雨後春筍冒出,除了基督教單位投入,也有許多非基督教團體來參與,更有非基督教團體主動尋找各地教會合作,可見教會在各縣市的單位或政府中被認可、被肯定。 張總監說,從宣教角度來看,與社會連結、與各團體合作就是傳遞福音的機會、彰顯神榮耀的開始。許多非基督教媒體、各縣市政府公部門及非營利團體,也會來詢問救助協會,如何執行急難救助,以及執行過程中會遇到的挑戰或問題,由此相信救助協會已成為台灣社會的祝福。 為荒年做準備 成為各縣市政府、急難家庭的後盾 關於1919食物包的申請,因3月已發放完之前所登記的,接下來可能沒有這麼快反應出有多少家庭需要食物包。張總監說,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他們參與在實體、公部門的關懷個案,人數幾乎是翻倍遽增,其中一個服務的社區2月份新增35位、3月份新增46位、4月份更是高達79位,這群人可能是無薪假、留職停薪或是居家檢疫等,而無法外出工作。 張總監表示,雖然台灣的疫情已趨緩,但目前從新聞得知南美洲、越南等地禁止糧食出口,因此想到聖經上神啟示約瑟「要為荒年做準備」(創四十一),由於台灣的大豆、黃豆及小麥等都是進口的,可能連帶影響沙拉油、麵粉產量,因此,已開始儲備,為急難家庭、弱勢族群做更多荒年的預備。 以今年2、3月口罩不足為例,就把之前為遇災難時所預備的口罩庫存,拿出來發放給志工、課輔班及弱勢家庭等,共計送出約2萬多個口罩應急,這些真的是過去為救災時做準備的口罩,沒想到今年瘟疫一來,成了這些志工、家庭及孩子的防護急需品。另外花蓮縣政府也需要防疫包等物資,救助協會把庫存的物資整理出來提供了500份。 脫離貧窮世襲 落實社會責任從給魚吃到學習釣魚 未來的發展及計畫落實,張總監說,去年便已開始規劃,因目前的食物包、急難救助金都是屬於殘補性的服務「你有缺,我補給你」,這是最容易的,但10年過去了,希望給魚吃的同時,教他們如何釣魚。因此,思考社會企業的責任不應只停留在殘補性的服務,而是改變當地的貧窮世襲或思維,使他們有力量站立起來,達到自給自足、多得給人的機會。 「愛佳培」社會企業即是一個宣教模式,透過無償提供農業、食品等技術,按著食物銀行的架構達到均衡分配和食品的價值,或再加值的技術,例如,若一塊肉明天就到期,可以透過加工技術作成料理包,再延長它8個月的食用壽命。另外,已於去年開始透過「黑水虻」來處裡廚餘,這可以降低燃燒廚餘的成本。這樣的宣教模式,可以改善偏鄉經濟,也可透過宣教士把農業技術帶到創啟地區的宣教禾場,成為福音與生活上的助力,是良善的循環。 張總監表示,除了愛佳培的社會企業、宣教工場的10年計畫外,今年開始與花蓮啄木鳥全人關懷協會合作,幫助原住民婦女自力更生。7月13日將開課,透過補助縫紉機、織布機幫助5位太魯閣家庭的婦女有一技之長,經濟能夠獨立,並且有機會接觸福音,讓從原本接受食物包、救助金的個案,成為可以工作、給予祝福的人。除了原住民,許多教會中也有新住民,教會幫助她們申請食物包、救助金,提升她們在家庭的價值與地位;未來也會幫助她們有一技之長,讓她們真正的被家庭、被社會接納。 「哪裡有需要,就是我們(教會)回應的時刻!」張總監呼籲為救助協會禱告,不論是食物銀行、陪讀計畫、急難家庭救助、重災救助及旺得福,在台灣各地都能為主作光作鹽。 |
新聞照片: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