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人圓桌論壇》突破淺碟文化 進入水深之處靈修與主相遇 |
(2019年11月04日) |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國度復興報
基督教研究智庫(簡稱基研智庫),於11月2日下午在浸信會台北懷恩堂,以「開到水深之處的靈修」為題,舉辦神學人圓桌論壇,希望在一切都追求速成實效的時代裡,打破淺碟文化的轄制,探討如何擺脫時間、效益的焦慮,進入刻記生命深度的靈修,在水深之處與主相遇。有43間教會逾100位牧者同工及弟兄姊妹參與其中。 https://krtnews.tw/chinese-church/local/article/21291.html 神學人圓桌論壇由林鴻信老師(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主持,這次主題為「開到水深之處的靈修」,邀請莊育銘牧師(淡江教會主任牧師,講「大隱隱於市:探索公共靈修的可能性」)、周學信老師(中華福音神學院教務長,講「進入深處:探索基督教靈修傳統與實踐」)、莊信德牧師(磐頂教會主任牧師,講「從自修到共修的天路歷程」)、董家驊牧師(石牌信友堂,講「領受恩典的實踐」)等4位圓桌騎士申論。 對於論壇的主題,擔任主持人的林鴻信老師表示,靈修跟基督徒的生命成長、生活熟練都有密切關係,然而在台灣大環境的淺碟文化之處,因著生活忙碌,造成忙亂、盲目、茫然,靈修遇到瓶頸,不容易突破。定名為水深之處的靈修有兩個象徵,一是耶穌基督要船上的學生,把船開到水深之處,水深之處暗指成熟之地,用以追求靈修禱告的深刻成長,不能在淺水區停留,大膽交託給上帝,進到深水區。 另一處進到深水處的經文在約拿書,當約拿在大魚肚子裡,魚潛到大水極深之處,約拿頭被水草纏繞,他向上帝禱告,這是他跟上帝之間遙遠的距離,讓他無法成為上帝的兒女。希望透過4位圓桌騎士的講論,提供與會者思想,如何突破水深所代表的淺碟文化對我們靈修之路的干擾,進而享受上帝的豐盛與美好。 公共靈修的可能性 對於「大隱隱於市:探索公共靈修的可能性」主題,莊育銘牧師認為,面對世上的混亂,喜歡與神親近的我們,常在特殊安排的時間空間,隱藏一切世俗人事物的波動和干擾,進入與上帝獨處的密室裡。然而當結束密室靈修,打開手機那一瞬間,回到現實生活,如同彼得跟著耶穌上變相山,享受耶穌彰顯神榮耀的美好,但下了山,回到現實面,有爸爸帶兒子找門徒趕鬼卻無效。 因此,莊牧師認為,我們必須去擁抱我們生命中的在場者。如同耶穌被釘十字架的現場,身旁還有兩位被釘十字架的強盜,一位是認罪悔改,得著上帝赦罪之恩,另一位頑梗悖逆的強盜,乃持續怪罪耶穌,把問題推給別人。這也是我們的操練,呼求上帝揭露我們生命中的在場者,為何把自己放在家庭中、教會或職場職位上。 「走出密室後的公共靈修,是形塑與神發生關係的文化。」莊牧師說,如同使徒保羅坐船要去上訴,卻遇到船難,保羅就把握機會,對船上不信主的人,傳講上帝要來拯救他們,讓這些人得著福音。因此,在離開密室,進入公共靈修領域,也可以把別人帶進神所形塑的文化裡面,就像伯特利神學院教導的天國文化。學生就把教導化為先知性行動,在賣場及加油站傳講天國文化。 「小隱隱於室(密室)、中隱隱於市(鬧市)、大隱隱於世(世界)。」莊牧師認為,傳統靈修我們要面對默觀中的上帝,是一對一親近神的關係,只是在新約聖經裡,耶穌很少跟門徒一對一的親密關係,而是一對十二或一對三。除了一對一的親密關係外,另外我們要面對的是「行動中的上帝」,在一對多、在場者的世界裡,我們跟行動的上帝、耶穌有門徒關係。因著難以排除在場者,只能允許在場者存在我跟上帝的私人關係,然而全世界最難排除的在場者是上帝,因為上帝是無處不在,連飛到地極,上帝都在(詩一三九7-9)。 因此,有必要思考從獨修進入共修,在教會弟兄姊妹群體規律中,跟上帝發生關係,形塑文化,進而思想當基督徒跟外邦人在一起,藉著形塑公共靈修的可能性,讓外邦人與上帝發生關係。尤其混亂複雜的環境中,往往「上帝在場,你卻不在場」,我們得學習交託,返璞歸真,讓生活步調回到真實跟簡單,回到默觀中的上帝,與神建立關係。 基督教4個靈修傳統 傳講「進入深處:探索基督教靈修傳統與實踐」題目,周學信老師說,靈修(Spirituality)不只是每天早上三、五分鐘的讀經禱告,而是關乎你整個生命,行在神的旨意裡。早在第三世紀,就已經教導把屬靈跟屬世區別,屬靈的禱告悔改要跟物質世界切割,靈修跟神學區隔,也跟社會關懷和禮儀切割,甚至把傳道人跟一般信徒切割。到了17世紀甚至主張人不需要做,個人只在乎內心生活的培養,一切都交給神做就好,這樣的思潮是有問題的,因為靈修的關鍵在於每天活出耶穌基督的生命,靈修中的靈是聖靈,用以修剪個人的生命,因著神的大能,活出耶穌基督的生命。 西方靈修傳統歷史悠久,主要有4種靈修傳統,4種傳統不是彼此排他,而是完整的靈修應包括這4個部分。一、注重內在生活的靈修學。來自西方的修道主義,修道院是西方最悠久的組織,不只有個人的獨修,還有群體的共修,朝生命深處而去,默觀在神的殿中,在神同在氛圍,跟神在一起。另外還有屬靈導師的傳統,在屬靈導師帶領和操練中,透過滌淨(歸正,對罪的敏感)、光照(行在神的靈中)、合一(與神關係)帶來靈命的成長。早期沙漠教父還強調獨處和靜默生活的靈修操練。 二、神學更新的靈修傳統。重視思想知識,聖經的研究,不強調個人敬虔,把焦點放在個人的需要上,強調信心,天天倚靠神,過信心的生活,在意具體事物,擔心情感失控,對於聖靈的工作持保留態度;三、個人更新的靈修學。宗教可以感受的,認識神進而經歷神,注重心而不是理,從個人跟神的關係中經歷改變,對社會改革有負擔,要把改變帶進社會,發揮影響力,譬如早期敬虔運動中的「歸正」及「悔改」;四、社會改革的靈修傳統。不是感覺,不是知識,而是行動決策,上街頭進行公民不服從,若沒有和平,就沒有公正的社會。解放神學就是這一類的靈修傳統,藉由先知的投入,可見事情的真相及事情的深度,並對現狀提出他們的挑戰。 自修到共修 莊信德牧師講論「從自修到共修的天路歷程」,莊牧師認為靈修比較像是一趟旅程,靈修是我們在他者當中的自我覺察,目的是追求更好的自我,安頓自我。「自我的安頓」是以「內在三一」出發的靈修語法,所有的判斷是從自我出發,好的教會就是滿足我需求的教會,若無法滿足,動輒換教會、換小組,只是我的判斷永遠都不會換。 另外,「群我的安頓」是以「經世三一」出發的靈修語法,藉由那位在人類歷史中向我們走來的上帝,我們習得安頓生命的最小單位不是「自我」,而是如雲彩見證人般的「群我」。只是讀經禱告的靈修不應是使教會去差異化的手段,應該是恢復我們在上帝的家的群體中,每個人是如此的不同,靈修是為覺察你我之間的差異。所以靈修應該連結在耶穌基督的傳統裡面,連結上帝整體塑造工作的旅程。 靈修成為生命的節奏 對於「領受恩典的實踐」的主題,董家驊牧師說,信仰實踐不只是任意的行動,而是出於涵含和指向的行動,靈修應是領受恩典的實踐及行動,提醒上帝才是最首先的行動者,生命改變之所以是可能的,因為上帝在我們這個破碎人身上行動。當我們翻開聖經靈修時,就如同打開生命瓶蓋,開始領受上帝的恩典。在民數記中,上帝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曠野40年,曠野是沒有恩典的世界,但倚靠神降下嗎哪、鵪鶉供養以色列人,還有雲柱火柱的恩典。而我們在教會應拒絕中產階級的靈性生活,「我努力我不靠人,我努力我得到應得的」,都是錯誤的思想及作法,應該更深倚靠神,容許上帝揭露我們生命的貧乏。靈修應該是在人生活的24小時裡,在神聖節奏,默想上帝的話語。董牧師建議,每天規律閱讀神的話語,每天記憶一小節神的話語,不斷反覆思想,然後在生活節奏,懷著感恩的心與耶穌同行,讓靈修成為生命的節奏。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