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樂主日專題】劉信宏談管風琴發展
(2019年08月16日)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陳逸凡 專題報導】

台灣管風琴協會 理事長、台南神學院教會音樂系所主任劉信宏副教授,不僅是台灣頂尖的管風琴家,更對教會音樂發展及管風琴前景有深刻觀察。

近年劉信宏協助國家音樂廳、大稻埕教會、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地管風琴整修及建置。他指出,管風琴早年必須透過人力、獸力、水力、風力來鼓風,現今以電力取代,透過風壓吹過管子發出聲音。起初絕大多數的管風琴都放置於教堂當中,直到後來社會發展,才逐漸放置於演奏廳或歌劇院當中,不過大多數演奏者仍是基督徒。

「在一個小時的禮拜過程中,音樂占了很重要的部分,然而有一半以上的樂器無法勝任教會裡演奏音樂的工作,主要是因為這些樂器的聲音不夠大。」劉信宏分析,在沒有電子擴音器的時代,吉他或鋼琴都不足以將音樂傳遞到教堂空間中,唯一能讓全部的人都聽清楚的樂器,就是管風琴。

大多數的鋼琴有88個琴鍵,管風琴大多是一組61個琴鍵,「看起來比鋼琴還小,事實上卻比鋼琴還大。」劉信宏解釋,因為管風琴可以透過管子的長短來擴展音域,加上一台管風琴會有上下好幾排鍵盤,等於好幾台音色不同的鋼琴同時存在一台管風琴之中;一般國外教會最常見是三組手彈鍵盤加上一組腳鍵盤。

由於實體管風琴的體積龐大、造價高昂,如今電子管風琴也受到許多教會的採用。「20年前電子管風琴主要透過電晶體等元件發聲,這10年則有很大進展,已經可以透過錄音技術,彈奏出真正管風琴的聲音。」劉信宏舉例,早年電腦體積龐大,功能卻不及一支智慧型手機,電子管風琴也是如此,但隨著技術發展,如今大約20幾萬台幣就能購得電子管風琴。

「購置樂器簡單,最困難的關鍵還是人才培訓。」劉信宏說管風琴之所以困難,是因為除了雙手彈奏,還要加上雙腳及音栓配合,音量、音色、鍵盤反饋力度,都必須透過音栓來控制。早年歐美教堂對音樂品質的要求高,訓練出許多非常厲害的管風琴家,在台灣,除了台南神學院及台灣神學院,包括真理大學、台北藝術大學、東吳大學、輔仁大學、東海大學都有管風琴課程,雖然一般人在台灣不易取得練習機會,也很難以此謀生,不過因為電子管風琴日漸普及,情況已經改善。

對於管風琴在台灣的前景,劉信宏認為會越來越好。現在留學歸國人數及網路影片增加,相關觀念也更加完善,「例如很多交響樂曲需要管風琴,台灣早期只是偷偷把管風琴的角色拿掉,若非專業人士不會發現,而藝術需要累積,一旦聽到更好的東西,就無法回去聽較差的東西,相信教會也是如此。」

劉信宏認為,彈奏管風琴需要的不只是熱情,還需具備專業,包括雙連教會、靈糧堂、懷恩堂都有聘請全職同工。「彈奏10分鐘的音樂,背後要練習100個小時,就像醫生開刀4個小時,背後需要好幾年的訓練。」他認為這是比較健康的人才培育方式,不僅可以提供就業管道,也能維持優良的事奉品質。

【陳逸凡 專題報導】

台灣管風琴協會 成立於2010年10月30日,致力推廣管風琴音樂、培育管風琴人才並與國際管風琴機構接軌交流,在今年第30屆傳藝金曲獎中,該協會成員獲得破歷史紀錄的7項提名。

協會理事長劉信宏指出,台灣現有的管風琴多為歐洲製造,但是師資卻以留美為大宗,因此一開始是由美國管風琴家協會(American Guild of Organists)協助成立台灣分會,進而向政府登記成立台灣管風琴協會。也因為樂器特性使然,幾乎所有的會員都是基督徒。

台灣管風琴協會招收具有音樂背景者,區分為學生會員與教師會員,目前共有30多位會員。協會平時除了串連專業師資交流,也會幫助學生會員出國深造。

劉信宏認為,早期長輩認為要傳福音就要當牧師,然而包括文字、音樂、社會工作,都可以成為傳福音的工具。他鼓勵有心向學的青年可以投考神學院,畢竟最優秀的管風琴師資仍以神學院為主,現在許多產業都與音樂有關,發展十分廣闊。

劉信宏分享,台灣引進管風琴只有短短幾十年,卻正好遇上管風琴技術起飛,可以直接與最新科技接軌,甚至全亞洲最大的管風琴就坐落於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他說,協會規劃在近年內,運用台灣產業優勢推出「取樣電子管風琴」,爭取相關產業發展。

劉信宏。(攝影/陳逸凡)



台灣聖經網基督教新聞中心目前只能提供限量、非即時的基督教相關報社轉載的網路新聞報導(不包含任何網友寫的新聞)

因此,您可以直接透過閱讀各種基督教報社、新聞網原始資訊來源,
可以知道更多基督教新聞關心當地需要:

基督教論壇報 - 全球華人新聞網
基督教今日報 展現基督視野‧超越世界觀點
國度復興報 Kingdom Revival Times
《時代論壇》Christian Times 最關注香港的基督教報社 第一手近期香港基督教新聞
台灣長老教會公報新聞網  
新聞照片: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