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襲--極右陰霾底下的基穆之爭?
翁偉業:克服宣教上的「撒瑪利亞」
(2019年03月26日)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採訪:鍾礎熙 / 2019年3月26日

【時代論壇訊】

在三月十五日,紐西蘭基督城中一名白人至上意識主義的槍手在兩間清真寺中無差別掃射,造成五十名穆斯林死亡。這次的恐襲事件令人不禁去想基督徒及穆斯林是否在這個極右主義抬頭底下,進入無了期的對抗及衝突。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傳道部因此舉辦「紐西蘭恐襲──極右陰霾底下的基穆之爭」講座,讓信徒思索如何在此政治處境底下做復和工作。

翁偉業:學習擺脫優越感

公理堂傳道部部長、前國際基督教學生福音團契副總幹事翁偉業執事用宣教學的角度來指出信徒不應忽視穆斯林這個群體,須克服宣教上的「撒瑪利亞」。他觀察到不少人患上了「恐穆症」,基於伊斯蘭國(ISIS)的冒起,穆斯林的名稱給人有恐懼的感覺。他引用使徒行傳一章8節將穆斯林比喻為撒瑪利亞人,指耶穌所說的宣教是由耶路撒冷,去到猶太全地及撒瑪利亞,才直到地極,但我們卻有時忘記了撒瑪利亞的存在。撒瑪利亞人給猶太人的形象是「雜種」,而且不應與他們交往,但他們卻有自己敬拜上帝的習慣,也恪守五經的規則及獻祭。其實,穆斯林也有相類似的地方,他們會看五經、四卷福音書、詩篇及可蘭經,他們同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並認為耶穌為最神聖的使者,這些信念雖與基督徒有接近的地方,但我們卻選擇排斥他們。

翁偉業提醒信徒在宣教時,有時會忽略了一班我們看不起的人。他分享當與穆斯林群體相處時,有時也感到很難擺脫一種優越感,不過透過了解及欣賞他們禁食及禱告的習慣,便看得出他們的犧牲及委身。他指香港的信徒宣教時,便要先克服「撒瑪利亞」這個地方,接觸內地人、新移民或穆斯林等群體。而除了關心內地教會所受的逼迫以外,翁偉業也希望信徒多為身處新疆再教育營的穆斯林發聲,讓穆斯林群體感受得到對他們的接納及肯定。

何偉業:信徒有責任在敵對環境中播下寬恕

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偉業博士因事未能出席,講座上播放他的錄音檔及展示他所預備的簡報。當中,他指出是次恐襲不只涉及槍械管制的問題,更反映近年興起排他性強的極右意識形態,會驅使更多人效法,以恐襲的方式來「消滅」對手,所以需要仔細研究槍手背後的意識形態。何偉業表示,是次槍手的行動是經過長時間安排,在行兇前便於網絡上發佈一篇名為《大換血》(The Great Replacement)的宣言,強調是白人先來到紐西蘭,但歐洲現時卻有不少地方被穆斯林所侵佔。兇手認為紐西蘭基督城作為一個代表基督教的重要地方,所以揀選那裡的清真寺進行施襲;他亦將自己看成是正義的騎士,帶著十字軍的形象去重奪歐洲文明。何偉業認為兇手的想法與ISIS及阿蓋達組織發動聖戰的目的不謀而合,將基督徒及穆斯林形容成敵對狀態,以戰爭來描述兩者的關係,激發兩者的矛盾及仇恨。

在這個強調抗衡、敵對及戰爭的世代,何偉業強調信徒應透過宣講福音的故事,為世界帶來復和及寬恕的訊息,並向穆斯林分享耶穌基督的愛。他指聖方濟各早前亦與伊斯蘭教遜尼派領袖簽署共同聲明反對以宗教名義所發動的戰爭,並保持雙方對話,放下仇視。何偉業引用〈聖法蘭西斯的禱文〉,望信徒在仇恨當中播下寬恕及安穩的種子,而香港的信徒也因此需要重新反省如何看待新移民。

接納教外其他群體

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朱光華牧師曾在澳洲的華人教會牧會廿五年,指澳洲早已由白澳政策改為多元文化的政策,而槍手卻是在這個政策底下生活,渴望鏟除其他族裔。他認為即使政策有修改,但若人心沒有改變,歧視仍可以繼續發生。他寄語信徒應在自己心裡進行革命,例如學習如何接待內地的新移民、與家傭同枱吃飯,將她們當成屋企的一份子,透過恩典(“Gracism”)來對抗種族主義(Racism)。

施達基金會傳訊主任黎嘉晉先生談到極右主義透過製造敵人及敵我矛盾來建構自己的身份,將社會現有的問題歸因於外來者所造成,極右主義現在更可以透過民主選舉進入政府架構去發揮影響力。自九一一襲擊後,媒體及政府不斷將中東裔的穆斯林塑造成敵人及入侵者,所有阿拉伯裔的人都被當成恐怖主義的一份子。他鼓勵信徒及教會應盡良心的責任,照顧最小的弟兄,關心穆斯林群體,包括香港的南亞裔群體。他亦舉例,曾有教會開放場地,邀請尋庇者煮家鄉菜,透過食物來彼此結連。

是次講座於三月廿四日在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舉辦,約有八十人參與。

左起:翁偉業、朱光華、黎嘉晉
翁偉業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