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作者談關係:「饒恕絕對是你辦的到的,你也有權柄」
50年的醫治恢復歷程》
(2018年11月13日)
本新聞提供者: 基督教今日報
 
《小屋》作者威廉.保羅.楊(William P. Young)藉自身生命經歷影響全世界,他期盼人人都能活出神所創造的「自己」。(攝影/記者林葶熙)
「每一個人都帶著他們自己的故事,我有幸參與在他們的故事當中,這些故事我講不完!」
2008年出版暢銷小說《小屋》,僅靠全民口耳相傳紅遍全球,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榜冠軍50週,2017年被翻拍成電影。作者威廉.保羅.楊(William P. Young)更收到來自全球各地讀者回饋,不少關係恢復、與神更靠近等美好見證發生。威廉也接受本報專訪,與讀者談論在生命中,如何面對饒恕、和好、重新建立關係等問題。
 
重建父親與上帝的形象,活出真實自我
出生於宣教士家庭的威廉,自小跟著父母親在新幾內亞的原住民部落宣教。在其父母的年代,他們全心委身於神國服事,認為只要是為了神,犧牲孩子、家庭都值得,此舉也是為顯對神的忠心,卻因此忽略自身孩子的照顧。這導致宣教士的孩子對依附關係有所障礙,認為自身是被遺棄、找不到歸屬感。因此,他們也被稱為「第三文化」的孩子。
 
威廉自小在部落長大,自然的認為自身是其一份子,直到6歲被父母送進寄宿學校後,才面臨膚色、種族等自我認同。他與父親相處關係不好,經常受其言語及行為的暴力對待,離家讀書更使其認為自己是被遺棄的孩子。他在部落裡長時間受部落人民性侵,至寄宿學校生活又受到年長學生欺負、性侵,對其內心造成嚴重影響。
 
威廉花了50年尋求生命醫治,使其與父母關係改變。他分享,過去無法將上帝視為父親,因會讓自身聯想到地上的父親,認為上帝的形象是經常發怒、懲罰人的父親。所以即便威廉接受耶穌為生命救主,仍難以接受上帝為父親。這段漫長的恢復旅程,耶穌幫助他面對內心的恐懼,「祂彌補我對父親的失落、對於父親這角色的期望,讓我不再認為我的父親該有如何的表現,可以真正把它視為一個人看待。」
 
身為傳道人、宣教士的孩子,威廉也曾認為要學父母所做的事,活出他們的期待。其後他明白,我們不需要為這世界做什麼,只要做神所造的自己,使祂能藉著「真實的你」帶出影響。有些人花時間、心力取悅神,認為可因此得著更多神的愛,致使這一切變為重擔,應是在神的同在得安息。就如神在其生命擺下寫作、說故事的恩賜,致使他無意間創作的小說,最後影響全世界、成就神的榮耀。
 
饒恕與和好的不同
書中經歷就如威廉的一生,不斷經歷饒恕與和好,然而他提醒,兩者意義並不同。他分享,曾在一次與朋友的交談中,朋友向威廉分享在工作上遇到的一位優秀的年輕人,未料他的岳父竟是在其就讀寄宿學校時,造成他心靈創傷的學長,如今他在美國為宣教募款。2天後,威廉收到學長的電子郵件,信中提到,期望能與威廉聊一聊 。
 
當晚威廉打電話給對方,兩人聊了很久,談論兩人的生命成長。威廉也在電話中坦承,早在多年前已原諒對方過去的行為,其後兩人相約見面。威廉當時仍會因過去傷痛,害怕與對方面對面,但因著對方的生命改變,威廉不僅只饒恕了他,也經歷和好。
 
不論在小說或是翻拍電影中,並無確切描述謀殺角色的樣貌,是因這角色代表他人對自身所做不好的事。他說到,我們有能力饒恕,也許那些傷害的人已經不再,或是誰傷害妳已經不重要。饒恕「謀殺者」才能真正得自由,若非要等到對方改變才願意饒恕,對其的不滿、憤怒等情緒及意念將影響到個人生命。
 
耶穌曾說,要原諒人70個7次,意即要饒恕使人脫離綑綁,許多人認為這是難事,但威廉提醒,若是信靠祂、抱持如芥菜種般的信心,大山都可被挪移,「饒恕絕對是你辦的到的,你也有權柄。」
 
反之,和好是重新建立彼此的信任關係,威廉表示,若未承認自身錯誤、請求對方饒恕,且改變自身行為,雙方將難以和好。但他提醒,上帝是和好的神,「和好不在於受害者要先去主動,傷害者(加害人)也沒有權力說,在哪個時間點和好」,祂會在雙方的生命作工,並在其預定的時間使雙方和好。
 
論到重新建立與神或與人關係,威廉表示,許多傷害皆是因「關係」產生,但神造人並不是要人離群所居,而是要進入關係。在這轉變的世代,我們不願面對眼前的人或是等待對方改變,但要學習為關係冒險。他鼓勵,「邁出腳步面對眼前的人,願意敞開自己面對眼前所處的事件,活在當下。」不論面對與人或與神的關係,難免需要冒「信任」的風險,但這趟旅程將會有喜樂、美好的事發生,生命也將在關係中得到真正的醫治。
 
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翰福音15:12
  
《小屋》作者威廉.保羅.楊(William P. Young)分享。(攝影、剪輯/記者林葶熙)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