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和自殺傾向」研討會 蔡少琪:體諒自殺者的絕望感、不輕易論斷對錯
(2017年12月08日)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時代論壇訊】

社會低氣壓,接二連三的自殺新聞令人心傷,也促使基督教機構與神學院多踏一步,舉辦研討會,讓面對此牧養挑戰的牧者傳道並不單打獨鬥,而是在研討會中得到幫助,連結支援。建道神學院「自殺和自殺傾向:教會和信徒應如何面對」研討會,從牧養、文化、社會、神學等角度切入,重新省思對於自殺的預防及處理,探討這「一個也嫌太多」的情況。該院教牧及專業進修學院總監張美薇牧師以「教牧的牧養角度看自殺」為題分享內容已於1579期.2017年12月3日頭版專題「自殺關顧的牧者支援」報道。

張美薇談到陪伴時要注意的地方,包括重視和相信對方的說話,接受對方現在的不快樂,幫助對方多角度思考問題。至於應否查問受助者是否有自殺計劃,她表示,雖然兩種說法都有,她自己則傾向會查問受助者,因為這有助評估,如果對方回答有確實的計劃,危機就比較嚴重。張美薇遇到這情況,也會判斷是否靈界的問題,尋求輔導員及精神科醫生的協助。她亦鼓勵牧者與協助者互相提醒,一方面努力、盡力、用心、用時間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另一方面也要懂得從場景中走出來,給自己空間,還要靠主得力,及與同工分擔壓力。」

該院神學研究部主任郭鴻標牧師的講題是「自殺:時代的分析與神學反省」。郭鴻標指出現今香港面對自二○一五年以來學童及青少年的自殺個案增加,十五至廿四歲青少年群組由一四年死於自殺的統計數字由每十萬人中6.2人上升至8.5人。此外,香港的處境是有極大的精神壓力,在此社會背景下,郭鴻標集中處理幾個神學觀念。首先他談到面對自殺處境,人不免問到因果關係,「但基督徒相信神讓祂的獨生兒子走過人生的痛苦,這是對我們的盼望,包括有自殺念頭者」,因此我們可以仰賴耶穌基督。在救恩之內,通過耶穌基督得救,在救恩以外,人有自由選擇。郭鴻標不認為自殺是符合聖經的選擇,郭鴻標指出我們面對人生的困難而不抱怨,要倚靠主,不要放棄。郭鴻標明確不同意自殺,這是犯罪,不符合神的心意。自殺者逃避了問題,將問題留給在世者。他表示,但從牧養角度,自殺者的家人承受更大的壓力。至於自殺者是否得救的神學問題,郭鴻標認為應該留白,不要決定他是否得救。郭鴻標認為我們反而要決定是否寬恕自殺者,付出多一份體諒與同情。

該院聖經系助理教授陳偉迦牧師分享,在面對自殺者親友時,有時向聖靈祈求教導合宜的安慰說話,但更多時是要沉默。他分享曾經陪伴自殺者的家屬,但他們最終感到難以面對其他會友有意無意的目光,最終改為返另一家教會。陳偉迦學習要給弟兄姊妹空間。陳偉迦談到此系列三次研討會,也是期望打開一個不容易談及、有很多避忌的課題。他引述法蘭克佩奇(Frank Page)在一三年的著作《美麗莎:一位牧師父親的學習》(Melissa: A Fathers Lessons from a Daughters Suicide)提出不要在自殺者過身後作出太快的評論,承認自己有限制,不了解、不明白,相信盼望在於耶穌基督裡,對於他的家庭十分重要。書中建議:容許自己無法提供答案;慢慢地說出安慰的話;給傷痛的人一個安心之處;讓神的話語醫治與安慰;放鬆與家人談及離世者;以及認識情緒問題與精神病。陳偉迦指出舊約中的自殺例子,或多或少受當時的榮辱文化影響;而我們現今也不免受當今文化影響,「然而耶穌被釘死及戰勝死亡,罪及死亡的權勢就服膺在祂的腳下。」今日我們面對不能解開的結,被罪所捆綁及轄制,耶穌基督的福音永遠是出路,耶穌基督是永久的解決辦法而自殺只是一個暫時的似乎是解決辦法。陳偉迦期望「在教會中以釋經材料、查經材料、講座有更多的討論自殺危機,而不要等出事才處理。」

該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陳智衡博士分享「從中國傳統文化看自殺」。他指出中國古代求長生,自殺是異數。在儒家思想,道德比生命重要,孔子有「捨身取義」之說。屈原、項羽及清代譚嗣同的自盡在史上均有正面評價。至於在中國民間社會,受儒家觀念影響下婦女以死明志,不願再嫁或顧全婦女的貞節名聲。陳智衡再講述到華人教會對自殺觀念的由來,他認為宋尚節、王明道、倪柝聲三位對自殺的看法對華人教會有所影響。陳智衡提到,宋尚節被關於瘋人院時想以自殺了結一生,在自傳形容那次自殺念頭是撒但工作。王明道同樣認為自殺來自魔鬼,更進一步認為這是罪惡。陳智衡談到王明道的觀點指出人的責任,目的是教導信徒不要選擇自殺一途,而王明道的父親是在義和團之亂自殺離世,切身經歷親人自殺。倪柝聲則稱自殺為「地獄捷徑」,呼籲要選擇得救而不是沉淪,陳智衡指出倪柝聲是向未信者傳福音而提到自殺,這番話的對象不是信徒。陳智衡表示,三人的觀念對華人教會有相當影響,流傳至今,但通過釐清觀念的來源,陳智衡認為現今值得再反思教會對自殺的神學觀念。

該院副院長蔡少琪牧師總結,首先絕不鼓勵自殺,請大家不要做愚蠢人,「不要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傳七17)但另一方面聖經也有體諒,在約伯記中記述了絕望的人的呼聲。蔡少琪從華理克牧師師母也要面對兒子馬太的死亡,提醒會眾,自殺者是落入難以走出困局的情況,旁人不適宜論斷。聖經並不標示自殺者。蔡少琪留意到古時天主教對於自殺的教義甚嚴,不准安葬,但近年天主教和基督教主流的教會多不認為這是離棄信仰。蔡少琪認為感到絕望的人有疑惑、失去信心不必然與基督斷絕。他又強調耶穌能拯救面對絕路的人,「如聖經中在墳塋裡和山中喊叫,又用石頭砍自己的人,主耶穌拯救後更使用他成為福音的使者。」於問答時,他又回應,與自殺者家人同行是以年計,他自己的經驗是每年差不多時間就會約自殺者的家屬吃飯。

張美薇引述史密德(Lewis Smedes)「可以的話,預防自殺;若預防了仍發生,一同哀哭。(Prevent when we can, weep when we cannot. )」勉勵各教牧及協助者,盡力而為,但不要自責。「自殺和自殺傾向」研討會於十一月廿五日在宣道會希伯崙堂舉行,近三百人出席。

防止自殺熱線:http://bit.ly/lifehotlines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網頁:csrp.hku.hk

左起:陳偉迦、郭鴻標、張美薇、陳智衡、蔡少琪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