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貧富懸殊問題 了解制度與需要
(2017年11月17日)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國度復興報
 
香港一直有基督教機構在社會上參與扶貧工作,但教會在服事貧窮人上卻仍未確立清晰角色及方向。建道神學院信培部早前舉辦「從觸動到行動─香港貧窮問題與教會的回應」講座,由學者分析香港貧窮問題現況,牧者從信仰角度看扶貧工作,鼓勵教會承擔關懷貧窮的工作,再由前線同工分享關懷社區貧窮人士的實戰經驗,反思信仰如何回應日益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

最低工資只能買一杯咖啡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引述研究,分析香港社會的貧窮現況,指出若以最低工資相對物價來計算,香港勞工的購買力偏低。他舉例,瑞士蘇黎世的最低工資時薪(港幣199元)可在當地購買超過三杯鮮奶咖啡(Latte,蘇黎世售價約港幣56元一杯),而日本東京(最低工資時薪港幣59元)則可買約1.5杯(東京售價約港幣35元一杯),但香港的最低工資時薪(港幣32.5元)卻只能在本地買約一杯Latte(約港幣30元)。當購買能力愈低時,人的快樂指數亦會較低。「在我們的制度上,是否對低技術工人有所虧欠?」

葉教授又說,過去10年,香港貧富不均的情況愈來愈嚴重。1991年的家庭收入中位數是月入9,964元,2001年上升至月入18,710元,但2010年卻仍是月入20,500元,可見社會中有許多人並未受益於經濟增長。他認為,扶貧工作不應只處理人們的需要,而是要深入了解社會制度如何造成問題。

教會有一定影響力

葉教授提醒教會,推動扶貧工作時必須按地區需要而行。而香港貧窮地區有七大板塊,就是﹕一、元朗東北、北區西北區;二、元朗北、天水圍;三、屯門中部;四、東涌;五、葵青北、荃灣南;六、深水?、油尖旺北,以及七、觀塘、黃大仙中、九龍城南。每個地區貧窮問題的原因都不同,其需要也有所不同,例如深水?以長者為主,若教會在逐區建立兒童中心便為不合。有些地方社會服務的「供應」很多,但需要卻並不多。教會進行扶貧工作時,需要參考數據,令工作更有效。

葉教授鼓勵信徒應將貧窮問題看成「關我的事」,且不單只去想要「做什麼」,而是要思考「怎樣做」。事實上,全香港有1千多間教會,40多萬信徒,對社會必定能發揮一定影響力。

耶穌是尊重貧窮人的主

建道神學院副院長蔡少琪以不同角度看教會扶貧的參與,指出教會本身不應只是進行扶貧事工,教導與推動信徒關懷貧窮亦十分重要,特別可以在講壇中分享相關信息。

例如強調耶穌本為富足,卻成為貧窮,一生以貧窮形象示人。但蔡副院長同時強調,教會對貧窮的教導必須整全,例如要認知到有些貧窮是當事人有責任的。另一個教導是,神是會為貧窮人伸冤的,但神同時是公道的,不會只偏袒貧窮人。此外,馬太福音11章提到「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是耶穌作為彌賽亞的記號,「關心貧窮人」是認出基督的標記之一,因此教會也應該帶有這樣的記號。蔡副院長指出,耶穌是「尊重貧窮人的主」,更曾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路加福音 22:29)在拉撒路與財主的比喻中,在世貧窮的人在死後得以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蒙福。是否相信貧窮也是有福的,是關乎屬靈眼光,以及如何看待生命價值。蔡副院長強調,耶穌在世時,也是一生貧窮的,能夠明白貧窮人的故事。耶穌是救贖貧窮人的主,也是一生提拔貧窮人的主,祂會使用貧窮人。最後,耶穌呼召和激勵人一生服事貧窮人。

教會扶貧旁觀者多

「基督教超窮教會」傳道廖嘉敏分享,其教會以「超窮」命名,意謂靠著耶穌,生命可以「超越」物質生活上的貧窮,擁有豐盛的人生。他們在太子的一間餐廳聚會,日常接觸及服事該區的基層人士,並向他們傳福音,提供門徒訓練。在她服事貧窮人的經驗中,總結到一些教會參與扶貧時應注意的問題。首先,旁觀關心的人雖然多,真正參與者卻少。第二,物質擺上比較多,但願意投放時間者少。第三,教會較常以事工為本,重視果效,卻不是以服事人為本。第四,教會比較多回應貧窮人的生活問題,卻較少回應生命的問題。第五,教會應留意其扶貧工作是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所提供的服務是否受助者的真正需要。第六,教會要注意其服事是放煙火,還是細水長流。她提醒信徒,我們每個人都是蒙恩的罪人,服事貧窮人時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單單分享主耶穌的恩典。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