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烙印 文革思維 宋軍:今日文革種子仍存
(2017年07月31日)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時代論壇訊】

香港回歸二十年,並非所有人都為此感到高興,特別是對上屆政府的鬥爭思維感到不滿。近年,有愈來愈多親中團體,發動民眾高調「愛國」,令人擔憂四十年前文化大革命的影子於香港重現。文革時期的思維,對今日中港社會以至教會帶來甚麼影響?早前,中國神學研究院舉辦了一場公開講座,探討相關問題。

宋軍:文革期間人民被集體催眠

中國神學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宋軍牧師認為,即使去年是文革五十週年,卅多年前亦對文革予以否定,但國內仍無空間討論,連文革紀念館都已閉館。他認為,對文革的理解,可用宗教角度入手。在他的分析中,文革與基督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毛澤東被塑造成偶像,嘗試取代上帝的位置。

文革被認為是十年浩劫。當年曾經歷的人,心裡都有不會磨滅的烙印。時至今日,文革的影響還沒消失。宋軍指出黨有如奧威爾小說《一九八四》中的老大哥,不需要人民有思想,只需全盤接受、愛大哥,扮演著上帝的角色。在文革時的中國,人民只是計劃的一部份。做中國人不代表是人民,而是要發動鬥爭,「以毛主席的心為心」、「在靈魂深處鬧革命」,對共產黨要絕對忠心。他形容,那時人民被集體催眠。

人民變得怕事

經過文革,中國人待人處事都大受影響。對中國人來說,保障生計就是平安,比真理、真相更重要。在不同場合,每個中國人都知道站對邊是重要的,最好不要提異見,這是十分危險的。對港人來說,據理力爭是十分平常,不怕得罪上司。但對內地人來說,這是不應該的。若一定要說,就會透過間接的方式,如繞圈子說話、自我嘲諷、留白,立於不敗之地。所以,當談到敏感話題,就會自我審慎起來。

所以,也常見官員小心猜測領導者的意思,怕負上代價。他提到,中港張力十分大。港人會爭取真普選,堅持獨立性、表達空間,與黨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時至今日港人仍未成為共產黨心目中的人民。

鬥爭手段分清敵我

對內地人來說,自文革以來,鬥爭元素已經深入心肺,用了也不自覺。鬥爭手段層出不窮,置人於死地。內地人處理衝突,難以用對話處理。一是盡量避免,否則是死鬥下去。即使面對主內弟兄姊妹,都用相近手段。得到一時勝利,但代價是,會被黑暗吞噬。在文革中,鬥爭會分清敵我,標籤人。階級成份的標籤,永遠無法除掉。另外,血統的思維也除不掉。在內地工作,重視政治背景、家庭,父母的身份,會影響自己,做了牧師亦除不去人的閒言閒語。很多人為表忠心,不惜與家人脫離關係。很多人亦會擔心,身邊人會否告發自己。今天的大學生,沒經過文革,出賣別人換取好處仍常見。

黨的方針常常在變,例如面對人口老化,老齡化及人口政策反映不確定性,不可跟車太貼。走左走右,都可以是革命需要。監控亦無處不在。高科技帶來的,是更大的監控,令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每況愈下。在內地的教會之間,以至教會內同工之間,都缺乏信任。

他提醒會眾,今時今日文革的種子仍存。若內地仍拒絕正視歷史,甚至扭曲歷史,難保文革未來重現。故此,文革仍是現實的議題。

雷競業:忠誠於主,正視內地的威脅

中神神學科副教授雷競業從文化及基督徒靈命的角度剖析問題。他提到,九七時很多教會擔心回歸後基督教會被打壓,所以當時較強調植堂及背誦聖經,防止當權者強力打壓。不過,他認為今日很多教會缺乏對共產政權、思想、文化缺乏警惕感,亦少有討論。這些威脅,有如溫水煮蛙,比硬性逼迫更危險。回應宋軍的說法,他認為要加以正視,保持靈巧像蛇,純良如鴿子的態度。 黨的子民只有順民才是。不過在信仰中,人同時具備尊貴與謙卑。任何人不管立場,在神面前都是尊貴的。同時,任何人也是罪人,要保持謙卑。在教會內,常強調為教會的好處要順服及犧牲。這些說法,帶有文革的影子。在教會內常常發表不同意見,很多時候就會被認為是壞的基督徒。其實,每個人都要各自向上主交賬。當要講順服,都要自我批判。他批評,部分教會神化領袖。批評領袖,就會被說成是批判基督。作為教會領袖,需要有勇氣表示自己的軟弱。信徒追求個人使命,與教會團結之間,不一定產生衝突。教會正是要去讓會友充權,找到使命。

他提到,不少教會有很強的自義感,但會造成自己認為比他人更公義。重視宣教的,會認為不傳福音就不是真教會。重視社會參與的,就會批評其他的離地,令公義變成自義。他提醒,教會鬥教會,基督徒鬥基督徒,正是共產黨的手段。他認為,不同教會有不同使命。我們應學習,只需忠於神托付的,不需批評人是否做夠,以顯公義。

雷競業預期,未來若信徒不願意做政權定義的人民,教會會受限制。他認為教會要學的,不是求壯大規模、風光形象,而是對主的忠誠。他引用黃嘉樑的說法,信徒要做流離的人,做少數派,上主會與人一同流離,在壓迫中同行。他期望每個信徒寧願選擇流離,都不會因世上的成功而離主而去。

文革影子香港重現?

於互動部份,主持李耀坤提到有內地傳媒人認為近年香港發生的政治、群眾鬥爭,猶如文革畫面重現。宋軍對此說法很有共鳴,認同現時政治鬥爭愈來愈複雜,但港人對不同鬥爭手段一頭霧水。宋軍以銅鑼灣書店、特首選舉兩宗事件為例。於他而言,這些套路,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很多港人都感不滿,會上街示威發聲。但很多內地人都認為這不是表達不滿的時候,這只是政權引蛇出動,製造加以打擊的機會。不發聲,反而保平安。他相信內地方面已有記錄港人的抗議場面。他提到,港人會認為法輪功與青年關愛協會並存,表面反映著自由。在他眼中,這是群眾鬥爭的表現。文革時期正是透過挑動群眾鬥群眾,弱化對方的聲音。

文革時打破人際之間的互信,影響至今。國內教會有否嘗試修補關係?宋軍認為內地教會根本沒有意識到要去修補。在內地,信徒難以跳出局面反思,始終走不出困局,少去思考文革的破壞,信仰沒有帶來人際之間的更新、修補,雖會關心天國傳福音的事,但是沒有對社會的承擔。

雷競業補充,時至今日,中國都是強調忘記失敗。他認為,忘記失敗只會引致往後再失敗。舊約不斷提起以色列人的苦痛,是一個警誡。文革是血的教訓,不可忘記,應去問如何避免。當年的人不是特別邪惡,今日都可以重現。宋軍也指中國大陸暫時沒有這類反思。

香港教會如何面對?

雷競業亦提到,近年部分教會更會以言廢人、講血統論,標籤部分信徒。部分教會則展現大陸政府樂見的態度,雖不致攻擊其他教會,但會對政權表忠。他擔心風氣會蔓延下去,考驗教會如何看待忠誠。

李耀坤問到,教會有時候會表現得一言堂。香港社會及教會會否有文化底氣、精神可面對?雷回應指,教會應表達出對所有人予以尊重,但過往都較忽視。另外所謂做屬靈人其實是做回神要我們做的人,不要分割生命中的事件。面對社會動盪,我們未必做到甚麼,但可在身邊圈子產生影響力。生命的見證,可以帶來影響。我們不是救世主,但最少做好榜樣,成為群體中的鼓勵。

除了學習忠誠,教會的胸襟有多大?雷競業坦言,表現有待改善。教會重視面子,信徒也難免受影響。我們要強調的是,要勇於面對自己的軟弱。一個人成功,不等於沒有失敗。

當局者迷,香港社會、教會比內地還有何優勢?宋軍認為最大優勢的是資訊多元。有很多知識、消息,在內地是接觸不了的。第二是港人獨立思考,不受文革影響。而且,港人對教會、社會的承擔、參與,內地人望塵莫及。不過,港人心靈愈見閉關,不願認識外界。他最擔心的是,有一天香港社會沒有多元聲音。只要有機會參與社會,就要把握機會,不要首先認輸。

「往事烙印:文革思維對中港社會對教會的影響」講座於七月十日假中神禮堂舉行,有近二百四十人出席。

李耀坤、宋軍、雷競業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