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禁錮 交流信仰關懷
神學禮拜日首發場濟南教會舉行 葉漢浩自腓立比書解讀港中互動關係
(2017年07月19日)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邱國榮台北報導】

因看見教會緊縮思想論述及討論空間,不斷強化順服的控制權力等情況越演越烈,於是,一群基督徒成立了「神學禮拜日」,期待能激發教會改變,幫助教會、建造教會。

7月16日晚間,神學禮拜日首發場於七星中會濟南教會舉行,邀請壽山中會羅雅教會牧師蔡銘偉擔任主持人,及研究經濟學的新約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助理教授葉漢浩演講,談「香港香港回歸20週年的反思:政治、經濟與基督教」。演講舉行前,也特地舉辦30分鐘的泰澤祈禱會,記念剛病故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並為其妻劉霞代禱。

香港1997年回歸以後,經濟、政治有了大變化,對香港基督徒來講,面對中國政權,該有怎樣的盼望?又該用怎樣的力量去面對這挑戰?葉漢浩以腓立比書為例,腓立比教會得以在羅馬政權底下生存是因為奴隸制度的合法性;奴隸制度的基本價值是「依賴主人」,除此以外,就是操控與剝削。羅馬帝國當時奴隸占總人口的3分之1,操控奴隸不可能用槍桿子,今天的香港被中國操控就是如此,解放軍不可能動用槍桿子,讓港民感受到一國兩制的合法性。

而羅馬帝國為防杜人口眾多的奴隸反撲,因此給予奴隸經濟利益;香港今天在中國統治下,中國的金融及企業進入香港,讓港人看似受惠於中國經濟,但實際上剝奪了港人的自由民主及人權。

葉漢浩表示,香港曾是亞洲四小龍,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大企業都會在香港股票上市,但從1997年至今,中國企業股票在香港上市,從15%到現在接近60%,今天的香港幾乎全倚靠中國經濟,2016年入境的5600萬旅客,46%來自中國;中國政權在傳媒及教育中一步步建立沒有中國就沒有香港的價值觀,奴隸制度非常能解釋香港現在狀況。

關於香港出現「香港獨立」的呼聲,葉漢浩說這是假議題,就他個人眼中所看見的港獨是,倡議港獨的人刻意製造港人與中國政權間的矛盾與衝突,目的是讓中國政權可以對香港制定更嚴苛的法律。他指出,香港教會現在分兩派,一派是支持中國政權,妥協就好、妥協就沒事,強調和平與和諧;另一派則是勇敢在公共空間中,以基督徒的角度去回應黑暗的事。

神學禮拜日緣起

【邱國榮台北報導】太陽花運動後,一群青年成立了可以讓人自由思考及討論的「哲學星期五」公民論壇,在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台東等地都有聚會活動,而投入哲五的基督徒們經過時間醞釀,也成立了「神學禮拜日」。

壽山中會羅雅教會牧師蔡銘偉表示「神學禮拜日」是虛擬組織,是從哲五得到啟發,希望在教會裡面可以有開放的討論空間,共同討論神學與社會議題,「如果可以找到一群人,交流彼此的經驗及知識,這對教會的建造是大有幫助。」

「神學禮拜日」成員都是志工,演講者出席演講也是義工性,沒有支領車馬費,虛擬組織能運作,蔡銘偉說:「上主的信實超乎我們的所求所想。」

神學禮拜日已經規劃好「宗教改革500年」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等主題;另外,7月30日晚上7點也會在濟南教會舉辦劉曉波追思禮拜。蔡銘偉希望神學禮拜日的聚會,能幫助參與的人,也能幫助教會改變與建造。

葉漢浩(右)以自身經驗,反思香港在主權移交後,香港基督教會與基督徒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攝影╱邱國榮)
 
新聞照片: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