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是追求山珍海味,還是對主委身?
這個念頭,讓他從工程師決定投身全職
(2017年05月03日)
本新聞提供者: 基督教今日報
 
不少信徒都有感動要全職事奉當宣教士,只是會猶豫不知是否為主的旨意。

香港佐敦浸信會吳健暉牧師也曾有這經歷,雖然他沒有當上全職宣教士,但當上牧師也有宣教的機會。日前他接受專訪,分享如何得知主呼召去事奉,哪些人適合當宣教士,又有哪些人不適合。

由電腦程式員轉行當牧者

中學已信主、在佐敦浸信會聚會的吳牧師,曾從事電腦程式員4年。2002年,因一次出差中發生對比很大的事件,改變他的一生。

因工作需要,他經常前往內地出差。「饍食是豪華的山珍海錯,但內心有很大的掙扎,繼續從事此工作,在未來的年月,都要參與這些爾虞我詐的政治飯局。」

在這次出差,他有機會順道探訪一位農村牧者的家,首次看到什麼是家徒四壁,只有一個櫃和床,其他什麼也沒有,甚為窮困,但牧者還是努力事奉家庭教會二十多年。吳牧師與農村牧者聊天很愉快,便留下來享用晚餐,吃了很簡單的熱煎餅,「這比山珍海錯更美味,當晚想到聖經所言『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到底我的人生下半場,是追求山珍海錯但屬爾虞我詐的政治飯局?還是廉價食物卻有豐富的人情味,而且是對主委身?」

當時吳牧師已在佐敦浸信會當執事,在內地受到衝擊後,回香港在教會聽到牧者講道,也是鼓勵弟兄姊妹投身內地宣教。「這時期聽到這講道,對我來說,是參與事奉的印證。」牧者指出內地每天有約2萬人死亡,當中有9成「沒有聽過耶穌」。吳牧師並反省自己曾為內地同胞做過什麼?便向牧者表明事奉的心志。

縱使家人反對 他仍堅持走上全職之路

全職事奉這大事,若是家人反對,要堅持下去並不容易。

吳牧師當牧者以前,先前往建道神學院讀4年的神學課程,父母和哥哥都不是信徒,對此大有意見。媽媽更說:「兒子,你原來的工作是否無法立足?」彷佛在工作無法立足的人,才會去讀神學。入神學院的前一晚,父母流著淚進入他房間,問他能否放棄進入神學院?「當時我以很重語氣,截鐵斬釘地表示一定會入,他們說什麼也沒有用。」

當父母離開後,吳牧師也跟著哭泣,反問自己是否正確?是否失見証?能否不去神學院?或晚點才去?及後也為重語氣一事,向家人道歉。

接著發生一件讓他哭得更厲害的事,原來是收到哥哥的電郵,指出雖然不同意吳牧師進入神學院,但見到如此堅決的表現,於是寫下:「弟弟我很羨慕你,追求理想可以放下一切,所以我支持你,這4年內你的家用由我來負責。」

開始就讀神學院的他,常與家人分享工的人和事,展現當中的意義,使他們對神學院有正面的看法,「願意踏上事奉之路,上帝是會賜與供應的。」

2006 年吳牧師神學院畢業後,回到佐敦浸信會事奉,雖然並非當上全職宣教士,但佐敦浸信會也多參與宣教活動,宣教的基本定義是跨文化,也不一定要在外地做,而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也有本地的宣教,包括在周日下午二時至五時會把教堂借給菲律賓人的教會祟拜使用,已有二至三年。另外,佐敦浸信會也有短宣隊,前往柬埔寨和內地等不同的地方。

如何得悉主呼召你去宣教?

看到吳牧師有機會宣教,可能不少有同樣心志的信徒也想一試,到底如何得悉上帝要他去宣教的旨意?他提出4要點做為參考:

要和上帝有好的關係:如果有心去宣教,但既不讀經又不禱告則不成。

找尋印證:吳牧師有感動後便聽到牧者的呼召,就是印證。「若信徒有宣教的感動,可以禱告求上帝的印證。」

教會支持:包括屬靈長輩的鼓勵和提供各種意見,以及弟兄姊妹的代禱或財政支持等等。

家庭支持:以吳牧師為例,包括親哥哥願意在他讀神學院期間,代為支付家用。而他的父母起初反對其事奉的路,吳牧師則一直讓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最終接納這事。

當宣教士不容易

吳牧師指出某些個性的人當宣教士較困難,或者說不大適合,包括不喜歡做人的工作、欠缺自理能力,以及沒有幽默感等。

他更提到當宣教士容易滿身傷痕,在宣教工場很孤單,「認識一位來自香港,前往柬埔寨的宣教士,在當地已有7年,總是覺得自己不是當地人,即使生活上已用當地語言,還是感覺自己是外地人,當回到香港居住兩個月,又覺得自己不是香港人。」

宣教困難多不勝數,但為主作工當宣教士,還是很多人的心志,而且真的能付諸實行。可能要全職當宣教士對信徒來說太遙遠,但也可以先參加短宣來認識自己是否適合宣教。

中學已在佐敦浸信會聚會的吳健暉牧師,神學院畢業後回母會事奉。 (攝影 / 記者王志宏)
就讀建道神學院的吳牧師與同班同學合照(左4),在學期間已不斷的跟家人分享讀神學,事奉的人和事,讓家人明白他在做什麼,讓家人放心。 (照片提供 / 吳健暉)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