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大學校園 沙美青年團契在金門興起
(2014年12月27日)
本新聞提供者: 基督教今日報
離家300多公里,越過台灣海峽,到金門大學求學的遊子們,在那裡,神為他們築了另一個家。但資源短缺,常常是「要什麼、沒什麼」的離島,牧會相當不易,沙美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團契的萌芽、茁壯,為金門地區的翻轉,迎來一道曙光。

飄洋過海來金 看見教會斷層現象

金門唯一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沙美教會,牧師王信安在2008年第1次親腳踏上這座只在歷史課本上看過的「前線島嶼」。當時教會已有10多位金門大學學生加入聚會,王信安看見這些孩子們,和他一樣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此,因而心有戚戚焉,留下深刻印象。

被差派來到金門牧會的王信安,一直跟神禱告,自己能為金門這塊土地做些什麼?他回憶剛到金門兩個月後,在教會附近的菜市場,有位長輩好奇問他:「少年欸!(年輕人)你還沒回去台灣喔?」當下他愣住了,環顧四周,走在沙美街道上的年輕人,真的是「少之又少」。

與台灣偏鄉地區相似,金門的年輕人在高中畢業後,大部分都會到台灣讀大學
,接著就業、落地生根,年輕人口嚴重流失,在教會也形成了「斷層」。王信安意識到,這或許就是神要他解決的「破口」。

向軍人學習 獨立作戰、死裡逃生

禱告尋求兩年多,神的感動臨到。王信安發現,金門的阿兵哥是國民兵,自己也是為神來征戰的兵!他們當中應該有值得學習的態度,可以成為借鏡。後來,在金門許多的「精神標語」中,王信安看見「獨立作戰、死裡求生」8個字,因而領悟到,自己要先學習獨立、自強,靠主恩典站立,才有辦法進一步做其他事情。

於是王信安前進金門大學,與校內的基督徒老師成立了青年團契。但金門大學與沙美教會相距11公里之遠,後來將團契設立在大學附近,人數開始有突破性成長,從6年前的10多人,現在已有50~60人穩定在團契聚會。

離島大學生牧養不易 看重「建造」與「傳承」

青年團契的異象在於「建造」與「傳承」,王信安表示,成員一半以上都是慕道友,且大學四年畢業後,就會離開金門,因此必須好好將團契所學,傳承給學弟妹,才能夠生生不息。

在牧養當中,首先會面臨到契友的「心態」問題,因青年來到離島求學,對金門這塊土地認同感低、以「寄居者」的心態自居,拿了畢業證書就想飛離這裡,如此也較難觸摸到他們的心。

藉著團契,首先能與契友建立關係,讓他認同這個家,透過關懷與陪伴,而感受家的溫暖,接著認同這塊土地,心較不會浮動。在牧養上較為棘手的,還有寒暑假校園空城與流動率高的問題,如帶領學生一學期,遇到假期過後,靈命又倒退了一些,需要花時間再拉回來,目前正禱告尋求解決的方法。

系統化牧養 進入穩定成長期

青年團契採取有系統的牧養方式,上學期著重在迎新、跟進,讓新契友能習慣團契生活,慢慢傳遞信仰;下學期則是栽培、佈道與收割、受洗,藉學長姐傳承,產生新同工。王信安表示,6年來共有10多位大學生在金門受洗,尤其是這兩年,人數逐漸呈現穩定成長。

在契友們身上,也有許多動人的生命故事。有位女同學,大二來到團契時,經常坐在被忽略的角落,後來她自己不斷禱告,神就動工,讓她看見家中的改變,見證耶穌是又真又活的神。大四要受洗時,她的父母、阿嬤與妹妹特地從台灣飛到金門來觀禮,現在爸媽也成為穩定聚會的慕道友,相信很快就有受洗的好消息。

青年團契的活躍,在校園能帶出生命改變的見證;金門的教會中,注入了年輕人的青春、活力,讓金門地區在傳福音事工上,更加有果效;學生們回到台灣後,進入家鄉的教會,大多都有很好的服事。

傳統信仰攔阻 金門基督徒人口成長有限

金門基督徒人口比例只有1.21%,王信安指出,傳福音主要有3個難處:首先是金門人注重傳統信仰及家庭倫理,民風保守,大部分居民仍存在信耶穌就是背叛祖先的觀念,有些認同基督信仰的人,常因為這個原因,差了信主的臨門一腳。

再來就是縣民福利好,滿足的心態下,難以萌生追求超越金錢的信仰意念,因為將許多東西看得理所當然,較難傳遞生命的終極需要。此外,離島交通不便、資訊不發達,請講員、辦佈道會,都不如台灣便利,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及物力。

據王信安觀察,透過朋友互相邀約,比發福音單張、辦佈道會更具福音果效。先將新朋友帶到團契、小組,降低防衛心,他們之後進入教會,就比較不會感到陌生。金門現在的年輕族群知識水平較高,能夠獨立思考,不受傳統觀念束縛,加上現今長輩的心也較從前柔軟,比較不會限制下一代的信仰。

王信安感謝神,金門的教會弟兄姊妹有著單純的信任與順服,願意跟著自己一起調整觀念,在這樣的環境下,相信定會看見教會的成長與突破。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