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由香港性文化學會、明光社和沙田浸信會合辦,天道書樓協辦的「《基督教與現代社會的爭論》──教會關社=基督教右派霸權?暨新書發佈會」,於六月三日在沙田浸信會小瀝源堂舉行,由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助理教授雷競業、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及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副教授、香港性文化學會主席關啟文博士主講,聚會旨在透過《基督教與現代社會的爭論》新書發佈會,及三位講員的分享,讓參加者釐清教會關社與宗教右派霸權的分別,以回應坊間關於宗教右派的指控。而《基督教與現代社會的爭論》正是把多位學者、機構同工等的回應集結成書,於發佈會發售。當日聚會約二十人參與。
美國宗教右派與本地「右派」之別
雷競業以「美國教會的分裂和社會問題的影響」為題,引美國的宗教右派與本地情況比較,指出兩者的差異。他首先指出,美國是以基督教立國的,一直以來政治和宗教都混在一起,「政教分離」只是近年才出現的概念,但亦在這些年間,要求「政教分離」的聲音愈來愈大。然而美國仍有一些傳統保守的基督教力量,希望重新以福音治國,他們被稱為宗教右派。
雷競業接著比較美國宗教右派,和本地被指為「宗教右派」的基督徒,指出兩者的背景和目標都不一樣:「首先香港並非以基督教立國,而且美國宗教右派向來宣稱他們代表沉默的大多數基督徒去發聲,但本地的所謂『右派』則不曾這樣宣稱,而從來都只是表達個別的意見和立場。」因此他認為本地宗教右派的指稱是不成立的。
他出「政教分離」可指政府與教會分離,或政治與宗教分離,「以機構立場,我同意政府和教會是應該分離的,然而就個人立場,一個人是無法分離基督徒和公民兩種身份,他表達的意見絕對會反映他的個人價值觀」,而這亦是一個人在公共空間應享有的自由。
本地教會沒有左右之別
蔡志森的分享題為「張冠李戴──香港教會關社=美國宗教右派?」他指社會輿論近年有「揚左抑右」的傾向,因為右派的形象是只關心道德,不關注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且因美國宗教右派的形象而被視為親政府,反倒左派才關心公義民生。
他卻澄清:「關心道德是沒有錯的,這是我們對下一代和社會的願景。而機構集中討論道德議題,只因每個機構都應有其定位,在有限的資源中,只能集中做某類工作,但這不代表她輕忽其他價值。」至於右派親政府的形象,他更直指這不是香港的情況:「回歸後,基督教和天主教逐漸失去特殊地位,政府亦刻意削弱其影響力,例如校本條例便削弱了辦學的宗教團體的力量。」再者,他指出近年教會團體對社會議題作出的抗爭,並沒有多少成功案例,如賭波合法化最後還是通過。
事實上,他認為本地教會跨界限合作繁多,少有派別之爭,遑論所謂左右之別,因本地教會專注福音工作,對政治興趣頗低,根本未見宗教對政治的明顯影響,與美國的宗教右派之影響力完全不同,故所謂本地宗教右派的指稱根本不成立。就算真有所謂左、右派,也只是大家都關心社會,卻在做法、判斷上有所不同,非真理之爭,只須對話,無須對立。
爭取自由與維護家庭雙線發展
關啟文博士則以「家庭價值、民主與人權的關係」為題,集中分享家庭於人權議題中應享之地位。他指人權組織易把人權簡化、完全個人化,或以某幾種人權凌架其他,但他引述不同的人權宣言指出,人權的平衡亦受重視,即人權須與社群責任、其他人的自由、合理的道德要求和公眾秩序、公共利益作出平衡,亦即因這各項緣故的話,人權可受到一定的限制。若漠視這種平衡,反倒會成為「極端左派」。
此外,人權宣言指家庭其實也屬於人權範圍內,而且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若不受保護,將嚴重影響兒童成長,亦即影響他們成為承擔社會責任的公民,這將是社會危機。關啟文又指,人權組織支持個人化人權,質疑社群人權;泛民關注的則是個人與國家的關係,以自由人權保護人不受國家壓迫,但兩者都忽視公民社會的危機,例如家庭解體、道德衰落等。他認為其實自由人權不應與家庭價值對立,家庭正是一個可以培養人尊重人權的地方,注重家庭同時亦與破除單親家庭帶來的貧窮、公義問題息息相關。「爭取自由人權,不必攻擊家庭、學校、教會,這幾個地方正是人建立性情之處,爭取自由和保護社群、家庭應雙線進行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