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由建道神學院教牧及專業進修學院主辦,宣道會北角堂協辦「佔據華爾街行動的信仰反省」講座已於十二月九日晚上於宣道會北角堂真理樓禮堂舉行,邀得前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教授林本利、前美國對沖基金董事總經理周家樂主講,九龍城浸信會主任牧師蔡少琪牧師、宣道會北角堂社關事工科主任陳劍雲牧師回應,逾百人出席。
信徒有責任成為忠心理財管家
林本利認為金融海嘯的出現源於市場的非理性亢奮,加上科網股爆破,並發現多間公司的假賬,美國聯儲局因而開始減息。可是愈是減息,樓市就愈炒愈熱,更出現次按讓沒有足夠資金人士借貸買樓。銀行想將風險卸出,因而將各種貸款證券化,更拆到零售層面發售。雖然直到○八年美國聯儲局再三救市,政府又用稅收協助,事件中最大得益者是投資銀行,引發佔據華爾街事件。對比經濟大衰退,林本利指出當時的收入分配亦是不均,財富集中在某部份人手中除了提升消費,更會推動掌握財富「錢搵錢」,並以高風險、高回報的創新投資工具圖利。他認為要解決現時狀況,個人可減少過度借貸及消費,企業則應重視可長遠的持續發展項目,政府亦應加強規管,國與國之間亦應加強合作打擊合謀造市。
周家樂認為談及信徒理財,與非信徒一樣應注意如何適當地平衡支出與收入,適量、用得其所就是好的理財,可是對信徒而言更重要的是支出會否過量以致攔阻與上帝的關係。他又指出,投資和投機賺錢的目標並無分別,只是視乎風險高低。在個人理財方面,信徒有責任成為忠心精明的好管家,「忠心」的前題是知道對象是上帝而非金錢。周家樂又分析佔據華爾街的原因並非貧窮懸殊,而是銀行家在事件中並無承擔任何責任,反而政府不斷幫助銀行家救市,而華爾街象徵的是銀行家短視的金融邏輯,因此佔據華爾街反對的並不是資本主義而是銀行家。
從心靈開始抗衡資本主義
蔡少琪在回應時則指出佔據華爾街運動的出現源自貧窮,當青年沒有工作、小販沒有生存空間,他們就會示威甚至革命。他引述箴言提及有些貧窮是人有責任的;另一方面,上帝亦會扶持貧窮人,「上帝一方面公道,另一方面亦會照顧貧窮人的需要。」
陳劍雲認為佔據華爾街行動是新式的社會運動,不同訴求者可一同參與佔據。有指示威者上街是因為未能成為制度中的既得利益者,只針對部份人,不過陳劍雲認為資本主義制度能讓人盡情流露貪婪,因此問題是整個世界觀和文化鼓勵貪婪。他引用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許寶強最近撰寫的文章〈從華爾街佔領到佔領華爾街〉,指出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影響下,經濟體系走向金融化,個人、企業的收入不再源自生產等實體經濟的發展,而是通過投資活動,不斷入侵世界不同範疇。因此他強調「職志」(occupation),要解決現時的問題就要從心靈開始,如何守護自身,並在群眾中思想如何抗拒影響世界的風氣,回應生命被資本主義佔據,不選擇與世俗為友,抗衡消費主義,還原福音的面貌並明白福音所指世界的並不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