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黃君華)【時代論壇訊】近年大量港人移民海外、大陸人移居香港,社會的文化與資源分配迎來巨變;公義與多元共融議題上,各人各有立場和追求,社會難免陷入劇烈的紛爭和分裂。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香港教會的牧養方式面對著不少挑戰和轉變。中國神學研究院實踐科訪問教授、教牧學博士課程主任陳傳華牧師在早前一個講座中,呼籲教會在這時刻重塑牧養方向,幫助門徒尋找召命與恩賜,又鼓勵突破舊有傳福音的方式,鼓勵教會走進人群當中,創造低門檻、非傳統的屬靈空間,以應對急促變化的生活模式。
內外張力夾擊香港 「間閾」中教會如何部署
陳傳華指,主題中「間閾」一詞源自拉丁文的「limen」,有「門檻」、「臨界狀態」、「過渡空間」的意思,用來形容舊有熟悉的世界已關閉,新的身份仍有待確立的時空狀態。在基督信仰的層面上,他認為全球都彷彿處於「間閾」之中,皆因信仰的發展前景不甚明朗。據佩爾研究中心(Pew Research)2025年的研究顯示,2020年以基督徒為主的國家有124個,較2010年減少了的4個。這4個國家的基督徒人口比例降至50%以下,當中英國是49%、澳洲47%、法國46%、烏拉圭44%。而這4國的非基督徒百份比則大幅上升至40%或更多。
與此同時,陳傳華認為香港基督教現時也在「間閾」裡面對「外部環境與內部動態交織的複雜張力」。例如近年教會飽受移民潮影響,大量信徒移居海外,令不少教會的會眾、牧者和領袖流失;新移民不斷湧入,令很多堂會開始思考普通話事工的需要。教會在這些景況下,如何有效培養新一代領袖?如何把福音傳給新移民,並幫助他們融入教會群體當中?
此外,陳傳華說,新世代與傳統信仰價值觀的碰撞,亦成為現今教會的一大難題。兩代人對於社會公義、多元共融文化等的看法存在不少差異,教會如何平衡各種聲音,牧飬不同立場的弟兄姊妹?疫情過後,部份信徒延續了網上崇拜的習慣,教會如何適切關心他們的靈命和聆聽需求?
重構牧養方針 釐清神國臨在記號
「在巨變的時代,教會站在門檻之上,既回望過去,也思索未來——我們應該如何存在和前行。」陳傳華表示,我們現正集體經歷一場深刻的「間閾」時刻。從前的牧會模式,現今似乎不太適用,教會都在探索未來的發展道路,因而衍生了兩個根本的問題:「教會是誰?」、「在此時此地,我們如何存在並前行?」
陳傳華指聖經不乏「間閾時刻」的敘事,從中可見,每逢信仰群體陷入歷史轉折點,他們並非停滯不前,而是經歴「被塑造、被熬練、被更新並被差派」的過程。如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進入應許之地前,在曠野經歴靈性中的身份重構,由「奴僕」受塑成「神的子民」。又如基督復活升天後,大使命已託付了給門徒,但他們尚未被聖靈充滿,於是便在這時刻「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徒一14),預備迎接聖靈的更新,實踐新的召命。
陳傳華最後勉勵教牧同工及教會領袖,在「間閾」中重構牧養方針,重新釐清教會是神國臨在的記號,並努力培育門徒,引導他們辨識召命與恩賜,展現「在地若天」的見證與盼望。他又鼓勵教會走進人群當中,接觸有需要的人,因為「若教會仍只在教會內發生,是非常危險的,教會以外都要發生,缺一不可。」教會可主動創造低門檻、非傳統的屬靈空間,如「心靈咖啡室」、「節日嘉年華」等,從而應對城市化的急促生活節奏。他亦呼籲弟兄姊妹努力對外活出見證,不要「星期日出席完聚會,跟牧者說再見,也順道跟耶穌說再見。」他希望教會能踏出安舒區,並展現屬靈生命,避免成為絆腳石。是次講座題為「活在間閾中——教會在變遷中的身份與調適」,由中國神學研究院主辦,於8月25日在該院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