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lul台南報導】成功大學原住民資源中心「文學之原」系列講座,邀請原住民族文字工作者、創作者,藉由文字的力量,分享觀察與生命視角。6月5日,講座邀請甫獲金曲獎多項提名的創作歌手Giyu Tjuljaviya(張淦勛),以「身為與成為原住民的復返」為題,談論他追尋身分的心路歷程、創作理念,以及對現行原住民相關制度的反思。
Giyu Tjuljaviya今年以首張專輯《雲就要翻過山》獲第36屆金曲獎最佳新人獎、年度專輯獎、最佳作詞人獎等五項大獎提名。專輯運用多種族語創作,真實反映當代原住民青年在語言使用與文化認同間的處境及張力。他提及,一句「你有原住民名字嗎?」的簡單提問,開啟他漫長的身分追尋之旅。他透過音樂創作回應生命的流動,並回望身為原住民後裔,如何在社會標籤與制度中,拼湊出複雜卻真實的自我。
在最新專輯中,Giyu Tjuljaviya並未直接高舉「身分認同」的旗幟,而是選擇以生命經驗的敘述,呈現自己在「張淦勛」與「Giyu」兩種身分間流動的故事。他說:「我們都是以這樣的身分活著。這些感觸是真實的,但如果一開始就嚴肅討論,反而沒人聽得進去。」
Giyu Tjuljaviya坦言,他的原住民認同更多是被「國家制度」強化乃至催生,而非源於自幼的文化薰陶。他從另一個角度切入,認為這樣的制度反而可能延遲他對身分議題的思索。他反思:「像我這樣有血統的人,為什麼沒能更早接觸這些問題?」
Giyu Tjuljaviya拋出疑問,法律上的身分是否等同於文化上的認同?行之有年的加分制度,是否反而製造了另一種形式的排他與焦慮?「國家的認定,對我們的認同到底重不重要?」
Giyu Tjuljaviya提到,閱讀書籍《沒有名字的人》後,他才真正理解許多年輕原住民常懷有的「原罪感」──因未能完整承接文化、無法充分回應族群身分所產生的愧疚與自我否定。他形容自己一度如同空殼,而音樂創作則成為他回頭尋根、探索答案的途徑,並期盼能藉此鼓勵更多人以自己的方式述說身分故事。
談到文化傳承,Giyu Tjuljaviya認為不應看得過於嚴肅,而是可以從日常的行動與反思做起。他強調,平埔族群身分的法定認可問題,值得社會大眾給予更多關注。根據2022年《原住民身分法》,相關配套立法應於2025年10月前完成,但目前尚未落實。
Giyu Tjuljaviya以自身經驗指出,正式取得原住民身分後,他的生活迎來巨大轉變,這也成為他重要的創作動力。他因此呼籲,平埔族群的正名運動不僅是族群內部的議題,更深刻關係到台灣整體的集體身分認同建構與未來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