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oyce Wu)在香港邊陲一所小學的禮堂內,梁牧師 (Samuel Leung) 在三月的一場主日禮拜中,帶領教會二百名會眾唱著最後一首詩歌。由於約有一半會眾年過六十,教會特別提供了大字版的禮拜程序單,讓他們更容易閱讀。
梁牧師已牧養馬鞍山靈糧堂超過二十年。他表示,僅僅幾年之前,教會人數是現在的兩倍,會眾平均年齡也較為年輕。然而,在過去五年中,隨著北京頒布《國安法》壓制在這個前英國殖民地湧現的民主運動,已有數十萬香港市民選擇移民海外。
這波離散潮對像梁牧師這樣的教會打擊甚大。他估計約有八十位會眾移居至英國、美國等國家。這些離開的人正是香港移民群體的縮影——包括教牧同工、老師、律師、醫療專業人士,以及帶著孩子的中產家庭。根據「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以下簡稱HKCRM) 近期發布的調查,截至2024年,過去五年中已有至少4萬6千名教會會友離開香港,另有超過6千人正在準備移民。
除了移民造成的人數流失外,教會也面對其他因素導致的出席人數下降:有些人自新冠疫情以來便未重返實體聚會,持續在網路直播上參與禮拜。在梁牧師的教會中,約有二十多位會眾透過網絡參與聚會。另有一些人則轉至其他教會聚會,或甚至完全停止了教會生活,梁牧師表示。
除了禮拜會堂變得人煙稀疏、奉獻減少外,有些教會更面對聘請牧者及招募同工的困難。選擇留下的教會領袖雖然士氣低落,卻也深知留守本地、牧養香港羊群的重要性。與此同時,也有教會轉而同時服事留港及離港的信徒,包括在海外植堂和提供線上牧養。
在三月的馬鞍山教會禮拜中,兩位敬拜團成員站在寬敞空曠的舞台上,帶領會眾以廣東話唱著〈不要憂慮〉等詩歌。梁牧師表示,2019年時,敬拜團有20名成員,但如今多數已移民他國。教會曾在2020年嘗試擴充敬拜團,但負責此事的執事卻突然宣布即將移民,工作遂告中斷。梁牧師回憶,那時敬拜團的士氣十分低落。
根據HKCRM的研究發現 (在全港1300間本地華語教會中,有778間回覆HKCRM的問卷調查),2024年出席實體聚會的香港信徒人數降至19萬8千人,相較2019年減少了26%。此外,約有2萬6千人透過網路觀看禮拜。
HKCRM梁總幹事表示,面對種種變化,一些植堂事工已回歸原差派的教會,至少有兩間小型教會開始商討合併事宜,另有些教會則在人手精簡的情況下繼續聚會。
雖然這波移民潮在2022年前後已達到高峰,但留港者內心仍難免感到被遺棄。當天在馬鞍山靈糧堂講道的外請講員是《時代論壇》的一位編輯。她分享道,隨著許多朋友離開、團契解散,她時常感到孤單,但正如上帝以微小的聲音向以利亞說話那樣,她相信上帝並未離棄在困境中的香港信徒。
梁牧師坦言,馬鞍山靈糧堂目前面對的一大挑戰,是服事人手的短缺。為了因應會眾人數減少,教會已取消按年級劃分的主日學課程,改為將小學生分成兩班。如今約有40名孩童穩定出席主日學,較過去逾百人時少了許多。由於學生年齡層跨度大,教師在課堂管理及教學安排上更為困難。
儘管教會大幅縮編,梁牧師表示:「我們從不太在乎人數的多寡,但我們失去了曾經教室裡、甚至敬拜聚會中的那種氛圍。」如今教會中有超過20位九十歲以上的長者,會眾平均年齡約為45歲,年輕人的缺乏使整體氣氛顯得較為沉寂。
儘管如此,他對教會的未來仍持正面態度:「主幫助我們建立起一個相對合一的群體。」有些新朋友因觀看教會的線上崇拜而開始實體參加聚會,其中一些人穩定地作出可觀奉獻,彌補了因人數減少所帶來的財務缺口。
教會縮編後也變得更加靈活,能嘗試新的事工方式,例如重新調整小組模式。梁牧師表示,現在每個小組人數上限為四人,這使得聚會時間和地點安排更具彈性。各小組偶爾會聯合舉辦查經及慶祝活動。他補充,隨著教會逐漸穩定下來,現在終於可以規劃長遠的事工發展。
這波移民潮也為其他教會帶來類似的挑戰。根據《時代論壇》2022年的報導,ㄧ間125人大小的教會在失去了約40%會友後出現財政赤字。該教會的牧師自小在該教會成長,並已牧會二十多年,當他看見相識多年的會友一一離開,不僅要面對減薪,也經歷了極大的情緒低谷。儘管如此,教會仍堅持探訪居住在劏房中的低收入戶,以實踐服事社區的使命。「比起關心這間教會會不會關閉,上帝更關注的是她在消逝之前有沒有遵行祂的旨意。」該教會牧師說。
報導也指出,另一間多堂點的浸信會教會,因流失了超過1000名會眾 (約佔教會總人數的四分之一),不得不關閉至少一個聚會地點。而中國基督教播道會的一間分堂,在約有三成會眾移民海外後,難以找到足夠的音控人員及主日學教師。剩下的教會職員及同工只好合併課堂和團契小組,自行承擔更重的工作量。
然而,在許多教會選擇縮編之際,有一間教會則正積極向海外拓展。
在香港佐敦區一棟商業大樓的二樓,潘牧師於二月某晚在教會後方觀察敬拜聚會。昏暗的會堂中,舞台燈光聚焦在九人組成的敬拜團上。超過300位會眾——多數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熱烈地一同歌唱。這間教會距離香港中環金融區僅15分鐘地鐵車程。
潘牧師表示,自2019年上次接受訪問以來,Flow Church (中文名稱為「流堂」) 的規模並沒有改變。儘管約有120位會友移民海外,但如今已有新來者補上了空缺。有些新朋友是被該教會在網路上發表的內容吸引而來,這些內容涵蓋了神學課程及流行文化的搞笑影片。
「我們失去了一群從起初就與我們一同建立教會的弟兄姊妹,」自2018年創堂以來便擔任牧師的潘牧師說。他坦言,帶領新會友需要更多心力。
不過,教會並未完全失去那些已移民的會友。潘牧師目前也負責帶領「Outflow Mission」這個衛星事工,幫助已移居英國和加拿大的弟兄姊妹在當地一同相聚敬拜。
Outflow的成員會租用或借用當地教會或基督教機構的場地,一同觀看從香港直播的Flow Church禮拜,或聆聽現場牧者的講道。每個聚會點都有數十人聚會,從香港移民來的人口也逐漸壯大這些團體。
這項事工始於2021年,起因爲教會發現許多移民的信徒在新居地難以融入當地教會。Flow Church希望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教會群體,潘牧師解釋道。因此,他會為Outflow事工各地的會眾規劃年度進度表,並支援當地領袖們的牧養工作。若這些群體未來決定獨立發展,不再沿用Flow Church的名稱,總教會也不會介意。
陳姊妹 (Serene Chan) 就是從香港的Flow Church移民後,加入了在曼徹斯特的Outflow聚會的成員之一。她每週六下午與約40位香港人聚集在聖路加教堂 (St. Luke’s Church),參加敬拜聚會。聚會後,她會留下來享用點心並參與小組討論。
在加入Outflow之前,陳姊妹曾在香港擔任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抵英後也曾嘗試加入當地教會,但她發現自己得花費大量心力聽懂英文的聖經用語,而無法真正投入敬拜。當她在英國擔任代課助教時,Outflow的粵語敬拜給了她一週中從全英語環境中稍作喘息的空間。「我仍然非常想念香港,」她說:「當我在這裡參加一間與香港仍有連結的教會,我會有更強烈的歸屬感。」現在,她負責敬拜時的投影片製作,也帶領一個小組。
2022年,陳姊妹和約20位會友一同成立了曼徹斯特的Outflow聚會點,起初是隔週一次聚會。一年後,他們開始了每週聚會。「我真的感受到,是上帝帶領和建立了這間教會,我們只是在回應祂,」陳姊妹說:「是上帝親自開始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