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工具 2月10日 星期一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回顧靈基營百年點滴 重溫昔日宣教士關愛弱勢事蹟
(2025年01月08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採訪:謝家誠)【時代論壇訊】適逢香港神託會靈基營一百週年,該會在上月廿八日於靈基營舉行新書發佈暨座談會,回顧靈基百年來經歷的轉變。有份參與寫作新書《靈基壹築:見證百年香港社區故事》的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助理教授德詩婷(Naomi Thurston)形容,靈基的故事讓她看到基督教的收養和接納精神,外籍宣教士更將香港視為己家,甚至把當地人視作家人。

「港識多史」創辦人黎善珩介紹靈基的歷史,指今日的靈基營營址,於1924年為第二代沙田警署。戰後,女宣教士葉德倫(Mildred Dibden, 1905-1987)於原址創辦沙田育嬰院,照顧被遺棄孤兒,皆因當時大量難民湧入香港,棄嬰問題嚴重。然而,由於政府收緊社會福利政策,育嬰院只是營運數年便需要停運。後來,葉德倫跟「萬國基督教差會」協議,共同營運「基督教靈基學校」以照顧留下來的孤兒。其後學校亦停運,便成為現時的靈基營。黎善珩表示,儘管靈基營的建築位置不變,但該建築隨著社會的需要而不斷改變用途。

靈基的反文化基因

德詩婷補充,葉德倫收留了數十名被遺棄的女孩,視她們為家人,更給她們取了自己的中文姓氏。德詩婷認為,不論是育嬰院的宣教士或靈基學校的校友等,皆呈現一種「服務他人」的精神,而不是追求個人名聲,「在香港這樣的城市中,是一種強烈的反文化生活方式」。

有份撰寫《靈》書的宏恩基督教學院教育及心理學院助理教授林皓賢博士,分享當年育嬰院的男孩葉榮耀的故事,指當時被棄養的大部份都是女嬰,葉榮耀的個案十分罕見。德詩婷從葉榮耀的故事,看到傳教工作要成功,不能單靠一名傳教士工作,還需要照顧者、寄養家庭和「媽媽」們的參與,才能讓基督教事工得以持久。外國傳教士對事工的堅持與投入,不僅見於當時的沙田育嬰院。曾於該院服侍的Wendy Blackmur和Valerie Conibear,於六十年代亦創辦了專門照顧有特殊需要人士的「可愛忠實之家」(Home of Loving Faithfulness)。Wendy Blackmur接受德詩婷等人網上訪問時,談到服侍殘障兒童半世紀,幾乎是全天候服侍,來港首兩年更沒有休過一天假。德詩婷指,從Wendy Blackmur與葉德倫身上,看到基督教的接納和收養精神。

至於另一個令德詩婷動容的訪問,是在探訪可愛忠實之家時,她有機會跟一名重度殘障的年輕女子交流。該女子只能用舌頭表達「是」或「不是」,德詩婷原以為該女子一定非常痛苦,但當護士把床升高,讓眾人都能看到她的臉容時,其臉上卻流露著生命的喜樂。

學習本地文化 言行一致作見證

靈基由育嬰院轉為學校後,林皓賢指出,當時的靈基學校不強迫要求他人相信基督教,不論相信與否都一視同仁。書內有一位受訪者回想起,當年公仔麵並不便宜,由於學校的聖經班會提供麵食,所以他經常參與。他亦發現,靈基在社區的口碑甚佳,家長都認為「這裡的都是乖孩子」,而且會放心把孩子交給老師看管。

靈基學校校友林世忠牧師分享,當時靈基不用交書簿費;更會舉辦聖誕晚會,每位學生都有禮物。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當時的校長和老師的行事為人跟一般人不同,「會關心學生的學習、生命」,使他相信「他們的說話是真的」。另外,這些宣教士大部份都能說流利廣東話,當時的校長更會讀《論語》、《大學》等經典,講道亦是用廣東話。

《靈基壹築:見證百年香港社區故事》主編、香港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系主任李樹甘教授於座談會上,亦分享了基督教在香港不同年代的社區參與。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無家者感嘆「我們能去哪裡過年?」 旌旗教會無家者事工讓他們有家的感覺 (基督教論壇報)
外籍移工和學生過年何處去? 桃園揚名教會和台中印尼慕義堂用家鄉菜圍爐解鄉愁 (基督教論壇報)
全球一半人口都會經歷更年期 教會如何伸出援手? (基督教論壇報)
我拒絕成功神學,但渴望它所承諾的事 (Christianity Today)
展望會恆春中心喬遷 揭開服務社區新篇章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