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社區營造介入文資修復經驗 劉炳熹談喚醒公眾意識譜寫在地新故事 |
|
(2024年10月13日) |
推薦本篇新聞 :
0
|
|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Dalul 整理報導】由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舉辦的「從古蹟到古物保存,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案例分享」系列講座,下半年度第一場講座於10月8日,在麗文校園書局成大店舉行。由台南中會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牧師劉炳熹主講,主題為「社區營造如何介入修復現場:待喚醒的公眾意識」
劉炳熹根據個人在台東縣心驛耕新協會,以及東門巴克禮歷史教育推廣協會推動文化資產修復的經驗,分享社區營造如何介入文化資產修復的現場。他強調,外來者進入社區時,應學習融入當地文化,讓社區居民做他們本來就會的事。這種以地方居民為核心喚醒在地的公共意識,不僅促進地方文化的保存與再生,也激發當地居民對自身歷史記憶的認同與參與感。
劉炳熹進一步表示,文化資產的修復不僅有技術層面的操作,也有透過宣傳其中的情感與歷史記憶,逐步喚醒公眾意識的過程。他提醒聽眾,文化資產的保護與活化應讓社區居民參與其中,並喚醒他們的生命記憶。可能蓋新的建築物很好看也很方便,但老屋與古物背後的歷史記憶與情感連結,也是傳承公眾意識的重要媒介。
劉炳熹解釋,因此文化資產修復也是一種再創造,使居民在行動中重新建立對地方的感情,並在修復過程中塑造社區的認同與價值,凝聚更多人加入社區工作,共同寫新的故事。他也表示,這些工作是經由許多人的努力,共同形塑一起前進的公眾意識。
成功大學博物館副館長、成大歷史系教授陳文松則幽默形容此次活動為「從台東成功講到台南成功的成功演講」,並在分享回饋中指出,劉炳熹牧師的修復經驗從東台灣延伸到南台灣,展現文化資產保存不僅是專業領域的事,更能透過邀請社區居民實際參與,使教會成為社區公共行動的平台,彼此緊密相連。
|
新聞照片:
|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您可以在此加入教會公報粉絲團:
|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