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社關與敘事實踐 王琼澧:容許另類故事發生
(2024年10月08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
(採訪:謝家誠)【時代論壇訊】近年,「敘事」再次成為教會圈中常被談及的字眼,不論是敘事治療抑或以敘事來建構一套神學,都離不開「故事」。在教會中如何做到敘事實踐?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高級講師王琼澧博士表示,教會事工跟一般社區工作的模式不同,更具彈性,可以容許另類教會故事發生。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鄧紹光介紹韋爾斯(Samuel Wells)的《現編倫理:從戲劇角度再思基督教倫理觀》中的五幕劇:創造與墮落的故事、以色列人的故事、耶穌的故事、教會的故事以及終末主再來的故事。而教會正正置身於上帝的故事當中,她不能成為自身的「reference point」,而是作為故事的第四幕。鄧紹光提醒,任何意識形態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這些故事外是否有別的故事可被言說,這是敘事神學的關注。
王琼澧解釋,從社會工作的角度,敘事實踐往往從受壓迫者的角度出發,去思考這些受壓迫者背後,是否有一套主流故事壓迫著他們。在過程中,透過擴闊分析的對象,慢慢便能找到一種「一定要係咁」的社會結構。王琼禮舉例,在越軌文化的研究中,一些「讀書冇咁叻」的學生容易覺得跟不上同學的步伐,而感到不能跟從主流。這些邊緣學生不一定想融入主流,反而是在邊緣建構自己的身份,例如次文化。他澄清,主流故事不一定是壞事,「由下而上」也不一定正確,兩者都不應被絕對化。
另外,基督教宣道會恩樂堂堂主任黃順成牧師分享,從教會辦食物銀行的故事,見證街坊從只是領食物,到後來成為隊工服侍社區。當中令他最深刻的片段,是來自五湖四海的街坊一同預備食物辦大食會,並通過食物彼此結連。黃順成分享,有來自黑龍江的婦女因關顧傳道人工作,而為他送上人参雞湯;這令他忽發奇想,能否讓來自不同地方的弟兄姊妹都煮一道菜。原先他只是隨口一提,沒料到大家真的坐言起行,而且大家在事後都充滿成就感。他意識到,教會的事工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沒有理會對象置身的處境;以往教會的事工都「很想empower到他們」,但其實沒有考慮甚麼才是他們需要的。
王琼澧亦觀察到,跟一般社區工作的模式不同,教會在事工上其實更有彈性,可以容許像上述教會的故事發生。往常的服務可能會提供工作機會給有需要的對象,例如安排婦女從事製衣,但其實並不是所有婦女都有相關技能,而教會應有更多空間讓她們發揮所長,例如做飯。鄧紹光補充,從敘事神學的角度,這亦反映了社會是否容許一些另類的故事被言說。聖經中耶穌跟稅吏、罪人吃飯的故事其實相當顛覆,而這個上帝的故事在社會有否被言說,是教會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問答環節,有參加者問韋爾斯的敘事神學跟雙重聆聽之間的關係。王琼禮解釋,雙重聆聽強調不只聽到表面故事,同時需要了解人背後的故事。鄧紹光回應,需要同時聆聽上帝的故事與人的故事,這兩個故事在耶穌基督身上同時存在,人可以在基督身上學習如何實踐敘事倫理。
是次活動主題為「敘事神學與敘事實踐──在變化中形塑群體身分」,由「栽種和平」計劃主辦,於十月四日舉行,分別於Zoom和Youtube同步直播。
新聞照片: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