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六成受訪青少年以成績定義自己 父母無條件接納有助提高自尊
(2024年10月02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
【時代論壇訊】青少年的自我價值是否健康地成長,是眾多家長心中重要的問題。突破機構(下稱突破)近日公佈了一項研究結果,發現近六成(58.8%)受訪青少年以學業、工作成績來定義自己,呈「條件式自尊」。有近八成(78.3%)的青少年以父母對自己成績的期望為目標,而37.9%青少年追求父母期望時有「努力無效感」,認為自己「點努力都做唔到」。突破呼籲父母無條件接納子女,這可提升子女自尊感。
突破於2022及2024年分別進行兩項研究:「家長期望與青少年條件式自尊研究」及「青少年生活狀況研究」,內容有關青少年自我成長發展,在街頭訪問10-29歲青少年,兩次調查分別收回744及758份有效問卷。研究發現,有近六成的青少年以成績定義自己的價值,符合「條件式自尊」的特徵,即以社會期望為目標來自我增值。當青少年愈以父母對成績期望為目標,愈傾向「條件式自尊」。
透過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發現,「他者接納」、「自我效能感」及「成功感」對青少年自尊感有顯著正面影響;而「條件式自尊」、「學業/工作壓力」、「努力無效感」有顯著負面影響。研究亦進一步反映當青少年愈想滿足父母對成績的期望,愈容易導致「努力無效感」及「條件式自尊」。
研究又發現,80.1%青少年會在別人面前「收埋自己」,74.4%青少年表示他們的不同面向(如習慣、性情)不被欣賞。因此團隊建議成人接納青少年各面向的真實自我,這種接納有助提高自尊感。
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高級研究幹事林俊杰認為,研究反映香港父母普遍接納子女,青少年亦知道父母對成績的真實期望,但父母需明白自己對成就的想法對子女的影響。「真正的接納,是無條件接受子女本質,哪怕它們於社會不被視為優秀。」由於現代青少年跟父母的成長背景不同,青少年的痛苦已不是物質上的需要,而是與他人的比較。當青少年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容易產生內疚的情緒。
突破輔導中心經理廖暉清認為,青少年從小活在父母的期望中,心裡難免「藏著一把尺」或「一個嚴厲的判官」,容易挑剔自己做得不夠好。即使青少年跟父母的關係良好,父母的期望仍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就算父母表達「唔緊要,唔好迫得自己咁辛苦」,但假如子女聽到父母與長輩言談間把自己跟其他人比較,這些經驗也容易讓子女感到自卑。廖暉清表示,對父母的挑戰是,「我能否很純粹地愛自己的子女,無論他們的學業成績或工作成就如何,我愛子女的本身,而非愛子女的成就表現?」
(整理自突破機構新聞稿)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