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主題聖經 9月8日 星期天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教會AI應用指南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牧養網絡世代:進入青年生活處境
(2024年07月19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報道:莫梓朗)近年教會青年牧養面對的挑戰離不開青年信徒流失的議題,而網絡世界作為現今青年最主要的聚集地方,教會能否在當中得到些許啟發,扭轉現在青年流失的趨勢?抑或教會的著墨點由始至終都不應在此?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以「從實踐到神學:探索青年新生代.教會新面向」為題,於七月九日舉辦了青年牧養講座,邀請了「電競達人」林一君牧師及「神學青蛙」葉菁華院長分享網絡牧養的經驗、網絡教會的可能性。聚會有三十多人出席。

牧師也打機 像朋友般陪伴

林一君牧師現為信義會鑽石堂堂主任,現在於教會及過去擔任中學老師時,常有與青少年相處的時間。一直以來都熱衷於網上遊戲的她,不時會與小朋友及青少年一起玩各種網上遊戲,甚至教會內亦有「打機聚會」。她覺得,要透過網上遊戲與青少年同行,最重要的是「自己都鍾意玩」,而非單單為做而做,同時學習放下對自己的定型並委身當中,「唔好介意佢哋(青少年)叻過自己,去到網上會調翻轉係年輕人教返牧者。」她從哥林多前書第九章19-22節得到勉勵,像保羅般想得著誰就學像他們,理解他們的生活,願他們也能得著福音的好處。

年輕人投入網絡世界,林一君覺得是因其框架若有若無。現實社會中許多框架皆不能改變,但網絡及遊戲裡許多所謂的框架是由自己決定的,可以自由地重整及揀選自己的身份。亦因如此,她覺得人在網絡遊戲裡更容易打開心扉,分享現實世界未必輕易能傾吐的心聲,像是有些青少年會向她坦誠訴說信仰掙扎。「年輕人未必衝破到面對面固有嘅空間,但喺一個自己創造、有好大嘅自由度同安全感嘅網絡空間上更加表達到自己。」

林一君不認為網上牧養青年能夠完全取代實體相處,亦不會與實體生活脫鈎。年輕人在實體生活知道牧師玩某個遊戲,於是到遊戲的空間放心對話、表達自己;或是她在網絡生活認識到希望探討信仰的人,邀請他們在現實相聚傾談。然而,即便在實體生活中,林一君與他們的相處亦像是朋友般陪伴,甚少邀請對方返教會。她盼望能讓他們知道,信仰也能進入網絡空間。

林一君亦承認,自己未必想在網上坦然公開牧師的身份。縱使自己不介意讓人知道自己是牧師,但她認為大部份人會忌憚牧師的身份甚至給予他們壓力,覺得牧師只會講經傳教「好冇癮」,為避免先入為主的前設,才刻意隱藏身份,讓他們覺得自己只是一個熱愛電玩的女性,同為這個群體的參與者。

另一方面,林一君坦言,線上青少年會願意與她分享,純粹因她願意聆聽,牧師的身份對此影響不大。但即便起初放下牧師的身份,自己依然帶著基督徒的價值進入這個群體,與他們同行。後來向他們透露牧師的身份時,希望能讓他們明白「其實牧師可以係咁」。她期待未來更多牧者在網上參與,或能改變網絡生態,讓一般人對牧師以至基督信仰的印象有所改變。

在網絡世界裡「道成肉身」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葉菁華博士先以「玩」為題分享,指出上帝雖將使命託付於人,但起初做人單純是讓人享受祂創造世界中許多的美善,而大多時候的享受方式便是「玩」。他續指,在現在的較為負面的社會氛圍下,玩樂是重要的,就如上一代的年輕人會為暫時忘記生活壓力,而「聚埋一齊開心投入踢波」,現在的年輕人在網絡世界中相聚亦同理。

葉菁華認為網絡世界不只是一種牧養工具,而是一個與學校和家庭本質上一樣、在當中生活的場所。年輕人在網絡空間不受現實身份拘束,帶著新的可能性在網絡群體中生活,因此在不知彼此真實身份時反而會多了一份信任。「咁難得有個咁嘅場景,豈唔係應該更加珍惜呢個機會咩?佢哋喺裡面唔係玩而係生活緊,咪進入佢哋嘅生活當中囉。」他引述約翰福音,指就像當時耶穌復活後差遣門徒般,現在教會也要被差遣,進入新地方實踐使命。

葉菁華隨之提出一個想法:如兩三個人奉基督之名聚集之處便為教會,網絡空間又能否成為教會建立之處呢?他從改革宗神學的定義出發,認為在網絡空間能達致聖賢宣講,但形式上難以有聖餐般的「聖禮正確施行」。但若基督臨在之處為教會,基督道成肉身便為聖賢、基督具體臨在便為聖禮,網絡空間亦可以成為教會,只不過並非有實體建築的教會。因此,最後仍是回到「在網絡世代中甚麼是教會」的問題。

回應「在虛擬空間道成肉身」的問題時,他表示自己將「道成肉身」理解為一個無限、超越的「道」,成為具體的生命,具體則是在人群中生活,住在人群中間(dwelling),而不侷限於教導、牧養等。從此角度思考,當我們在網絡空間生活時,基督是否也能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呢?

放手讓年輕人發揮

面對由網絡與起而改變的新青年牧養形態,教會又應如何回應?林一君及葉菁華皆同意,教會需要更新。葉菁華覺得教會應先放下對教會增長的追求,教會或會像中國人追求「旺」,希望教會可以好「墟冚」。但堂會興旺從來不應是目標,而是一個後果,教會應該關心的應是能否實現上帝的國度、履行耶穌交託的使命。

葉菁華認為,教會多看年輕人流失的狀況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認為此狀況由某些負面原因引致,如靈命有問題、被社會歪風影響等,亦被「不可停止聚會」的概念限制。他卻觀察到,華人教會甚少思考教會形態如何改變,令教會與文化脫節,亦不清楚年輕人的需要,卻依然會家長式地照顧他們,為年輕人設立事工,而非讓他們自己籌備。「當教會唔讓年輕人生活,建構自己嘅世界,有自己嘅詮釋空間,反而被教會嘅限制框著,(年輕人)自然會流失。」

有投入青年牧養工作的參加者亦分享自身經驗,認為教會高層常裝作明白年輕人,口號式表示「俾多啲空間年輕人發揮,俾下一代做多啲!」但實際年輕人希望籌備某些事工時,卻會諸多意見,未必真的明白年輕人,令他們在教會制度框架下未必有機會發揮。

葉菁華亦指,年輕人接觸到的資訊及理解世界的途徑更多更廣,容易看見社會的即時需要,教會的許多行政程序卻讓他們無法即時行動。例如疫情時年輕人希望派口罩,教會長執卻表示需開會討論、擔憂惹上疫症、有否取得家長同意等瑣事,後來已錯失行動良機。他提出,教會或可考慮設立屬於青年的「特別行政區」,讓他們更靈活、更少限制地自由發揮。

有參加者分享教會的建制設定似乎與年輕人文化距離愈來愈大,年輕人生活趨向個人化,而教會多人的團契、小組的聚會形式不能留住他們。林一君回應,網絡牧養是較為個人化,牧養模式需慢慢調節。她認同改變教會的成效要「慢慢浸返嚟」,她當時與教會牧師表明自己是「打機牧師」亦溝通了一段時間。她明白教會體制難改變,因此需花心思游說上層,邀請他們一起參與聚會,讓他們明白網絡及遊戲亦是一個作為青年事工的媒介,從而給予負責同工信任。

她認為需讓教會長執知道「年輕人嘅群體一定係蝕錢,係要俾空間佢哋」,她分享到其教會內會設配套,吸引年輕人回到教會,甚至後來即使平日亦會常常出現,年輕人未必再看教會為不敢進入的莊嚴之地,而是「可以表達自己,有人同我同行傾計」的地方,或能讓他們潛移默化地喜歡教會。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全球華人基督徒禱告特會》禱告與社區復興 (台灣國度復興報)
活著 就最大的禮物 1919為花蓮災民舉行《BIG》特映會 (網友/機構提供)
香港維護家庭基金 尋回爸爸牧養孩子的角色 (台灣國度復興報)
布農族女孩帶隊前進巴黎奧運萬國敬拜音樂節 「原」味音樂藝術展演讓世界看見台灣 (基督教論壇報)
做孩子的領航員 培育孩子一生行走主的道 「豪爸」林繼明以天父為師傳承夢想 (基督教論壇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