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網酷卡 11月24日 星期天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不滿足的人有福了
我們常認為,孤獨和不滿足的感覺是靈命失敗的症狀。但如果它們是健康信仰的跡象呢?
(2024年02月28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電視佈道家肯尼斯·寇普蘭(Kenneth Copeland)告訴我們的話,往往是我們想聽到的話:「上帝希望你在生活的每個方面都得到滿足!」基督教教師喬伊斯·邁爾(Joyce Meyer)也提出類似的基督徒生活公式:「上帝關心你的一切,也關心所有你關心的事。祂想對你好,祂永遠不會讓你失望。把你的心全部交給祂,把你所有的盼望和期待都寄託在祂身上。在基督裡,你可以得到真正的知足和滿足!」

許多人把這些應許理解為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但是,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打開搜尋網站,輸入「(某件事/物)並沒有讓我快樂」,你會發現人們或結婚或離婚、或組建家庭、或找到或失去工作、皈依某種宗教、體重增加或減輕的故事。

換句話說,幸福是種不斷移動的目標。我們聽到的那些悲慘的彩卷中獎者的故事,都發生在認為中獎能讓他們的生活變更好的人身上。就像我們之中許多人一樣,他們發現了一個明顯符合聖經所述的真理:我們尋求滿足的地方往往無法滿足我們。事實上,它們甚至能讓我們更痛苦。

雖然多數基督徒能坦然接受「這個世界無法滿足人」的觀點,但許多人相信,補救的方法就是在與基督的關係中找到滿足。只要我們與耶穌建立關係,祂就會填補我們內心「神的形狀的洞」,一旦我們填滿這個洞了,我們就不會再為慾望或渴望而痛苦。

問題是,雖然認識和跟隨耶穌確實會帶來無價的回報,並最終使我們得到滿足,但這個承諾不會現在就完全兌現。有時,順服上帝會讓人過得很辛苦。有時這樣的痛苦甚至會帶來死亡。是的,我們與神的關係能在艱難的環境中為我們帶來安慰、平安甚至喜樂,但它可能不會為我們帶來滿足或幸福——至少不會是完全且持久的滿足和幸福感。

我自己的人生就是這樣的例子。

在我童年大部分的時間裡,我家靠著公共援助、食品儲藏室的食物、政府提供的起司和快過期的折扣麵包為生。我當時相信,只要我擁有別人所擁有的東西,我靈命上和情緒上的飢餓就會緩解。當我的母親生病,必須倚靠我和兄弟姊妹生存時,我想著,只要我能有個正常的家庭,我就不會再渴求更充實的人生。我原本住在鄉下,後來又搬到城裡,但住的地方都很普通、被人忽視。我夢想著,如果我能住在那些令人興奮和美麗的地方,或者成為我所羨慕的郊區居民中的一員,我就會覺得自己屬於這個世界。

我後來得到其中一些我想要的東西。我上了大學,結婚了,成為專業人士,賺到足夠的收入,並獲得一些成功。我成為母親,經歷了一些冒險,甚至搬進郊區。我接受心理諮商,經歷ㄧ段艱辛的路程來醫治我年輕時的傷痛,還寫了一本書分享我們家的故事,上帝使用這本書服事其他和我有類似經歷的人。我研讀聖經,花大量的時間禱告,並在教會服事。

然而,這些年過去了,我仍然不滿足——不滿足於我的生活環境,也不滿足於我與上帝的關係。這是否意味著我出了什麼問題?或是說,我的信心比我身邊那些聲稱對自己人生很滿意的人更弱?還是其實事情本來就該如此?到底哪種想法才是正確的?

即使是像章伯斯 (Oswald Chambers)這樣備受尊敬的聖經教師,也讓我期待一些我不相信上帝會在今生賜予我的東西。章伯斯在他廣受愛戴的靈修書《竭誠獻上》(My Utmost for His Highest)年初的文裡告訴我們:「一旦我們與耶穌有親密的關係,我們就不再孤單。」他接著說,「與耶穌有緊密關係的聖徒永遠不會想著自己⋯⋯因為耶穌已滿足他本質裡最終極的深淵。」

我自己的經驗與這種說法卻是背道而馳。雖然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有很深的渴望),但我與耶穌十分親密,在與祂同行40多年後,我有時仍會感到孤獨。有時,我不僅對自己的生命能反映出耶穌的程度不滿意,我甚至會對我與耶穌親密關係的品質感到不滿意(希望自己能再更親密)。我強烈懷疑,耶穌沒有完全滿足我本質裡的深淵。但我相信,這種「不滿足感」本身並不是問題(這個問題超越人類的本質),它反而是我們有著鮮活的靈命的徵兆。

換句話說,也許我們感覺不到真正的滿足,正是因為我們確實沒有被滿足。也許上帝並不想消除我們的渴望。當我們的信仰越來越深刻,與耶穌的關係越來越親密時,我們很可能會發現自己對此時此地的生活更不滿意了——而不是更滿意了。

聖經為我們提供這些真理的證據。

看看舊約中的幾位先知。以利亞在迦密山大勝巴力的先知們後,就開始逃命,他的情緒低落,有自殺傾向,並(不正確地)向上帝抱怨他是信實的先知裡唯一活著的(王上第19章)。耶利米也被後人稱為「哭泣的先知」,因為他寫了一本名為《哀歌》的書。他因傳遞上帝呼召他去傳遞的信息而遭人憎恨、拒絕且被迫害,他發現自己開始哀嘆成為先知的呼召,甚至詛咒自己出生的那一天(耶利米書20章)。

約拿被神呼召去做一項特別的工作,他在絕望中試圖逃離上帝。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刻懺悔和禱告後,他投身於上帝的使命中;後來,當他的佈道真正使聽眾悔改歸向上帝時,約拿卻灰心喪氣,產生自殺的念頭。奇怪的是,約拿書最後就結束在這裡。

那麼耶穌本人呢?祂對自己在這世上的生活滿意嗎?「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賽 53:3)。祂曾為耶路撒冷哭泣,也曾坦率地告訴祂身旁的人,跟隨祂不是容易的事,也曾為聖殿的腐敗發脾氣。當祂面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命運時,祂徹夜禱告,並告訴門徒:「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

當然,我們無法體驗耶穌的感受。我們永遠無法理解祂化身為人,帶著限制、痛苦和悲傷意味著什麼。但就像耶穌一樣,我們應該要對這裡的生活感到不舒服。我們應該要對今生的經歷感到不滿足。因為我們是為另一個世界而造的,上帝希望祂的子民嚮往另一個世界。

作為對未來事物的應許,基督賜給我們聖靈。因著我們內心有了這股活水泉源,我們更加渴慕聖靈所賜的一切。18世紀浸信會神學家約翰·吉爾(John Gill)理解這種「已然--未然」的信仰本質,他寫道:

口渴的人被邀請白白地取飲生命之水,並被稱為有福;應許裡說,他們將被那水充滿並感到滿足;然而不是在今生發生——當他們不再渴求或渴望更多。因為他們需要更多的恩典,神應許給他們更多的恩典,他們就會渴求恩典、渴望它;他們品嚐和分享得越多,就越渴望它。

任何與聖靈同在的人都知道,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跟隨祂的引領,選擇是否倚靠祂的資源。任何誠實的人都知道,我們在這方面做得並不完美,當聖靈住在我們裡面時,我們對靈命、情感、關係和心靈的渴望並不會消失,相反的,聖靈的到來成為上帝對我們的未來所做的應許的印記(弗1:13-14)。

是的,總有一天,我們的乾渴將完美地被滿足。總有一天,我們將永遠不渴。只是這一天還沒到來。

本文節錄自艾米·辛普森(Amy Simpson)的《不滿足的人有福了:在不完美的世界尋找靈命自由》。

翻譯:Yiting Tsai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美長老會地球關懷辦研討會 為後代造宜居地 (教會公報)
重視本土語言傳承 文化部與電視台開發兒童母語節目 (教會公報)
美多數青年不再認同聖經世界觀...怎麼讓孩子愛上聖經?五個實際建議 (基督教今日報)
15人教會擔負關懷全區百來戶,承接醫療宣教產業,愛無限結憐憫果子 (基督教今日報)
蘭陽靈糧堂異象和使命 建立一間禱告和宣教並行的榮耀教會 (台灣國度復興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