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飛躍突破下反思人神之別
(2024年01月05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
【時代論壇訊】迅速發展的科技,已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的崛起,讓人反思人性與神性的分別:人類可否透過科技演化而成為上帝?科技能否幫助提供更深層的宗教體驗?
賴品超:上帝形像在於基督的愛與犧牲
中華神學人協會與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日前合辦「科技、神性與人性」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賴品超在會上表示,過往的神學家大多從上帝的智慧和能力去理解上帝的形像(imago Dei),並以此定義人性,造成人類以科技宰制大地的局面;然而,真正的人性其實由基督的愛與犧牲體現出來,人類並非宇宙的主宰,而只是上帝的「助理」。
科技既幫助人類改善生活,但亦可帶來無窮災害,究竟神學上應如何理解科技?賴品超提到東正教的觀點,指上帝在人類犯罪墮落後,以獸皮為人類製衣,已然是肯定了科技的價值;國家、法律、教育、科學、工作、家庭等等人類發明,固然是人存活下去的方法,但更是上帝給予人的恩賜。
然而,有思想家認為,西方之所以出現生態危機,正是源於基督教強調「人是按上帝形像所造」的人觀,令人自覺如同上帝般擁有智能,被賦予了「征服大地的權力」,故而隨便以科技改造世界。甚至有神學家認為,科技能有助人類克服自身軟弱,因此不單是人類恢復自身上帝形像的手段,更是用來將世界恢復成伊甸園的方法。「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的形成,正是因人過於高舉科技,「覺得我們(人類)進化到這個地步,以後我們(就能)自己掌舵,我們的命運由自己掌控,下一個進化是由我們製造出來。」
賴品超指出,這種人觀其實是一種「上帝形像的科技詮釋」(techn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age of God),強調人是協助上帝管理世界的「co-creater」。然而,他指當代思想家討論人性時,往往陷入一個盲點,就是只從「自然的人」去談人性,忘記宗教學的傳統是以基督定義真正的人性。而新約聖經強調,基督是不可見的上帝的可見形像,因此上帝的形像不在個別的人身上,而只在基督身上,人身上反映的只是不完全的人性,「我們只是(基督)形像的形像,我們是二手的、是A貨。」
「如果從基督定義何謂上帝形像,上帝的形像就不是講全能全知的上帝,要做甚麼就做甚麼,而是講祂犧牲自己、倒空自己。」因此,賴品超指,上帝的形像所指向的是上帝的愛,而不是其全能,並認為神學家談論人性時,應明白恰當的進路是從「基督式的人類學」入手,以上帝的愛與犧牲來定義真正的人性。
賴品超提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的角色亦只是「參贊天地化育」,而非宇宙的主宰,「人只是(上帝的)助理,去幫忙宇宙的大化流行;我們只是配角,從來不是主人。」他認為,這種觀點與基督教的人觀相通。
林子淳:拯救隨基督身體復活展開
身體復活這回事,令人疑惑。有神學家問:如果基督是肉身復活,祂腸內的微生物是否也一同復活,成為首批進入榮耀的生物?被獅子吃掉的殉道士,身體已被消化了,所以復活只是靈魂復活?所謂復活,是否即隨著雲端科技愈趨成熟,人可透過將其意識資料上載網上而達致這回事?墨爾本神學院高級講師林子淳指出,基督教傳統所談的復活,毋庸置疑是身體復活;根據聖經,復活的耶穌是「有骨有肉」,身體有釘痕,能被觸摸,也會跟門徒交談、吃飯。雖然具體的復活方式是如何,仍然是模糊不清及充滿爭議,但從聖經可得知,復活前後的身體應有一定的延續性。
由此,有別於華人教會常將拯救單純地理解為替代性(substitutionary)拯救,林子淳指出,拯救應被視為隨著道成肉身、復活的基督而展開,「新造的人已經在這樣的(基督)形像之中……上帝的性情已經透過末後的亞當跟人建立關聯」。透過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新關係,人就能離開扭曲的人生,活在新的創造之中。
洪亮:宗教裡的轉化非無限進化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洪亮,則探討超人類主義提倡的「形態自由」與人類脆弱性的關係。形態自由是指,人類有能力按照自己想法改變身體,以致人類既是主體,亦是可被改造的客體;可將自己身體當作工具,以達成改造身體的目的。洪亮指出,超人類主義者之所以提倡形態自由,除了因渴望克服衰老、死亡,或者希望人類能以此充份發揮潛能,超越自身之外,更是因為人類正面對生存風險,時刻受著全球暖化、瘟疫、大規模殺傷武器、生物恐怖主義等危機威脅,有需要發展「空間旅行」,探索在其他星球居住的可行性。
過往對人類脆弱性的探討,常從否定角度切入,強調人所受到的身心傷害。但洪亮表示,脆弱性也是激發人類進步的力量源泉;超人類主義者正是為了追求「不受傷性」,而提倡形態自由。然而,他指在亞伯拉罕宗教的傳統中,轉化是以人死亡的必然性為前提,涉及一種時間和永恆之間的垂直關係,與超人類主義所追求的、在現世水平向度上的無限度進化觀念,有所不同。
研討會於去年十二月八日舉行。同場分享的還有廣東協和神學院院校教師唐洪林、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博士勞加儀、同濟大學哲學系碩士胡天慧。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